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3日 星期四

    天津武清:

    十座古代墓葬发掘取得重要考古收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3日 09版)
    5月21日,考古人员在天津武清区古代墓葬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出土的文物。新华社发(王晓明摄)

        本报天津5月22日电(记者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朱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13年4月下旬开始,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人员对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工程经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共发掘出古代墓葬10座,出土不同质地文物近百件,取得了重要考古收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部专门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项目负责人相军介绍说,此次共发掘古代墓葬10座,其中土坑墓1座,砖室墓9座。墓葬既有单室墓,也有双室墓;既有单人葬,也有夫妻合葬墓;既有成年人墓葬,也有儿童墓葬;墓葬年代涵盖了西汉、东汉及北朝时期,时间跨越了七八百年的历史。这批墓葬虽盗扰严重,但仍出土了玉、水晶、铜、鎏金、陶等不同质地文物近百件。

        西汉墓发掘1座,为近方形斜坡墓道土坑墓。墓室尸骨无存,仅见残存椁板一块。墓葬内出土随葬品有陶壶、陶盒、陶罐、陶豆等明器及五铢钱20余枚。

        东汉墓葬发掘7座,皆为砖室墓。这7座墓葬均遭盗扰,但墓葬构筑材料及方式均有鲜明特色。

        M7墓为砖室夫妻合葬墓,墓葬西室墓壁与墓底均为青砖垒砌,东室则采用板瓦铺砌墓底。东室墓葬尸骨保存完好,西室墓葬尸骨有明显迁葬痕迹。东、西室墓底水平高度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与该墓葬经后期迁葬、在西侧临时搭建新的墓室有关。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东、西两室之间有一个方形孔道,其目的多在于夫妻死后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灵魂相通。

        北朝时期墓葬发现两座,均为砖室,无墓道。这两座墓葬呈南北向排列,墓室均南宽北窄,呈“大小头”形状。其中M3为夫妻合葬墓,保存较好,东西墓壁呈弧形。墓葬呈“梯形”的平面形制以及随葬品具有“毁器”特征的随葬习俗,透露出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与我国古代鲜卑族有关。

        考古专家介绍说,在以往的天津考古中,发现的北朝时期墓葬寥寥无几,且随葬品匮乏。此次发现的两座这一时期墓葬,无论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品,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化特性,为建立天津地区魏晋北朝时期考古学年代标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此次考古发现的东汉墓葬采用砖、瓦“混搭”的构筑方式,以及墓室之间采用孔道“联通”的葬制习俗,为以往天津地区同期考古所不见,填补了这一时期考古发现的空白。

        相军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现的古代墓葬,说明在武清城区的西北,龙河与北京排污河以南的一带,至少自战国以来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存,并且延续不断,留下了丰富的古代遗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