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5月20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秋风起兮佳景时,淞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来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晋人张翰思鲈鱼而弃官;《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左慈戏曹操,让很多人对松江鲈鱼念念不忘。然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曾经在长江口特别繁盛的“淞江鲈”已难觅踪影,成为一道只能追忆的失落美味。这一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名鱼”能否失而复得?日前,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经过三年的努力,由复旦大学王金秋博士领衔的淞江鲈项目组已完成长江口淞江鲈原种扩繁任务,淞江鲈F2代人工种群的建群工作宣告成功。这一成果为淞江鲈这一长江口珍稀物种的科学研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野生淞江鲈,又称四腮鲈鱼,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为濒危物种。王金秋告诉记者,2011年5月,项目组启动了长江口淞江鲈原种的采种工作,并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力协助下,采得了几十尾小鱼苗。得到这些小鱼苗的科技人员与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同作战,进行该原种的驯化与养殖、亲鱼的遴选与培育、苗种的繁殖与生产等一系列种群扩繁工作。截至2013年5月,共繁殖长江口淞江鲈F2代水花鱼苗60余万尾,2厘米左右的淡化鱼种20余万尾,在自行设计建造的模拟自然生境淞江鲈繁养系统中和鱼苗培育池中,建立起了稳定的长江口淞江鲈人工种群。
长江口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河流入海口,在这个典型的河口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乏繁多的名贵珍稀物种,淞江鲈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物种。王金秋告诉记者,淞江鲈对环境很“挑剔”,水质要达到地表二类水的标准才适宜生存,所以,淞江鲈的生存状况是一个直接的环境指示物。“如今,淞江鲈回归上海,并安家落户,了却了许多关注淞江鲈人们的心愿。未来,淞江鲈的命运还要看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管理能否持续跟上。”她说,随着在中国境内分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淞江鲈地方种群在上海聚齐,这里也将建成中国最大的淞江鲈原种保藏、良种开发基地,搭建完善的科学研究平台,围绕淞江鲈的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传承、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做好服务,让淞江鲈可以在这里一代代繁衍下去,让更多人领略淞江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