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观 点(OPINION)

    从牛顿与莱布尼茨谈起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0日   12 版)

        牛顿与莱布尼茨不约而同地发现或创立了微积分,是公认的科学双子星。但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无性恋者的典范。

        牛顿虽是遗腹子,但青年得志,27岁就当了剑桥大学卢卡斯教授,后又主持英国皇家学会、国家造币厂多年,并受封为爵士,称得上是既富且贵,相当于名符其实的钻石王老五。他前半生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力学三定律,并成功地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半生因沉迷于宗教思考和炼金术而为人诟病。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最伟大的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引力,与双方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认识到并巧妙地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却对世界上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一无所感!一些传记中提到过牛顿可能订过婚或走到过婚姻的边缘,但都是难以证实的传闻而已。他终生未婚,自愿过着富贵的无性独身生活。

        莱布尼茨是哲学家、数学家,涉及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等40多个学科,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是与牛顿并世而立的科学奇才。他出生于德国的书香门第,15岁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完成并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身份》,两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他从法学起步,同时研究数学、物理和哲学,并且加入了一个炼金术士团体。他活跃于德、法、英、荷之间,业余时间研究学术。27岁即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亲自创办了德国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当时全世界的四大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柏林科学院都以莱布尼茨作为核心成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令人仰慕的人物,亦终身未婚,虽交游广泛却绝无绯闻。代表莱布尼茨一生学术精华的论著是《单子论》,似乎是为自己的单身生活进行完美论证。《单子论》全文共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任何一个实体本身具有内在的能动性。研究者认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既是科学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宗教。

        有一位瑞士数学家尼古拉·法蒂奥·丢勒受牛顿引力定律的启发,对牛顿产生崇拜,同时也对莱布尼茨颇为仰慕,与两个人分别建立了通信联系,试图发展一段感情,但均无结果。

        牛顿和莱布尼茨不约而同地投身于科学与宗教。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富有激情、富有理想的诗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或论证他们的理想世界。思想展翅飞翔整个宇宙,心中充满自然与理想,也许这是他们终身未娶的根本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无性恋”一词,而是更愿意用“柏拉图”一词。但“柏拉图”一词更强调精神恋爱的特点,与无性恋的侧重点不完全一致。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把恋爱和性爱彻底分开,不同点在于前者“大力提倡精神部分”,而后者似乎根本对人们津津乐道的性没有兴趣。

        无性恋者也一直存在。人们似乎可以接受你不喜欢乡村歌曲,不喜欢甜食,但就是不肯相信也有人会天然地对性没有兴趣。在以性取向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的社会里,在重视人类繁衍的整体氛围中,他们无疑是更少的少数派。直到最近,无性恋才开始被更多科学家承认并进行研究,有一系列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著作出现,他们自己也利用网络建立了自己的社区。虽然对于无性生活是否健康这一问题目前仍没有科学论述,但研究人员都同意这样的观点:这一现象有其产生的道理,而且古今中外都存在。初步调查研究表明,无性恋者只占人口的1%,但在人类文化史上他们起了超乎常人的作用,牛顿与莱布尼茨就是代表。

        (杨 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