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这一边就是荒山荒地,别说蓝莓,就连苞米也找不着一粒。”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光华镇,村民们对荒山上的吉康有机食品公司赞叹有加。
从2002年至今,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公司董事长殷秀岩已经把当初的荒山荒地变成了3000余亩的蓝莓种植基地。“殷秀岩的故事仅仅是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片段”,通化市委书记刘保威说,“多年来,在通化民营经济的热土上,一群拓荒者在创业、转方式、调结构等方面不断实践和创新着,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底,通化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已达15.3万户,民营企业7861户。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8%,上缴税金66.3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62.5%。”
全民创业成风尚
“这里是地下酒窖,这里是灌装生产线,那边是百亩葡萄园……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打造一个上市公司。”站在万通天露葡萄酒公司楼顶平台,公司副总经理成刚憧憬着企业愿景。这位响应机关干部创办领办企业号召的原任二道江区副区长,决心打造出一个集工业化旅游与个性化生产于一体,地下酒窖与葡萄酒文化相连,生产工厂与葡萄基地相结合的吉林省一流葡萄酒庄。
在鼓励草根人才向创业前沿进军的基础上,通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鼓励机关干部领办企业的规定》等政策,采取干部自愿、企业选择、组织委派的方式,鼓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企业工作。目前,全市已有1091名像成刚一样的党政领导干部领办、创办民营企业。
“党员创业带动工程”“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月”“创业先锋”……在通化市,为宣传先进创业者、先进技师和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而开设的专栏专题,位列市辖各媒体的重要时段和重要版位。为突出榜样作用,近年来,宣传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了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和从事工种技术人员提高技能水平,成为全市引领创业就业潮流的生力军。
创新求变占商机
走进通化东宝集团,看见的不仅是宽大的厂房、世界一流的生产线,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团队……回想起1984年创业之初借来的2万元资金,车间是几间平房,工人不过是附近的几十名村民,董事长李一奎感叹,企业能够一年上一个台阶,每一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创新求变。
李一奎创业之初,东北的人参蜂王浆在江浙一带销路很好,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做起了“鲜人参王浆”,继而打开了市场。鲜人参王浆走俏市场后,认为滋补品不会热卖太久的李一奎,又投入到治疗药物的开发研制中。如今,东宝集团所研制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已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并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知识改变企业”,李一奎说,只有瞄准国际国内前沿科技,企业才能抢占到产品和市场高端。2009年,通化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2年,被列入吉林省创新型城市试点。目前,通化有6户企业被确认为吉林省科技型企业,3户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户数达到26户。
优化环境促成长
4月18日,在通化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扩大)会议上,刘保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再次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刘保威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事关通化市的民生与稳定。为此,通化市不断出台政策、采取措施,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帮助民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使之做大做强。
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的设立、税收的减免有效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2009年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为发展小额贷款公司50户,注册资本6.5亿元。截至2012年末,累计发放贷款余额20亿元;作为全国12个创业辅导重点城市之一,通化市开办投资方向、资本运营等专题培训班34期,培训各类创业人才2.2万人……(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