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正在为伟大复兴之梦而奋力前行的中华民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用坚强和团结、不屈和坚韧、科学和智慧,又一次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再一次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巨大能量。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更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自然灾难可以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发生,但应对的方式和结果却会因制度的差异而不同。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在整个华夏民族的呵护下,已经浴火重生;刚刚经历灾难的庐山震区,救灾工作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新的希望正在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办大事难事急事的独特优势。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灾难中创造生机。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英雄辈出的民族,也是一个历经风霜、屡遭苦难考验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们不再遭受主权沦丧、民不聊生的屈辱,但各种艰难考验也从未断绝过。三年自然灾害使我们尝尽了饥饿的酸楚,非典疫情使我们感受了病毒的魔力,汶川、芦山地震使我们体验了家园被毁的伤痛。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的,“危”“机”之间的转换,考验的不仅是一个政党的治国智慧,还有一个国家制度的力量。灾难时期政府的关切度、民众的参与度、救灾的深广度,更能体现一种制度的优劣性。汶川和芦山,曾经地动山摇、生命危殆,生机与危机并存,希望与绝望共存。如何转“危”为“机”,变“绝望”为“希望”,需要的不仅是力量的汇聚、精神的张扬,还有制度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灾难中凝聚中国力量。正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一样,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在磨砺中收获。从“长江抗洪”到“汶川抗震”,从“抗击非典疫情”到“抗击金融风暴”,一次次自然灾难的科学应对,一次次社会风险的成功化解,无不在阐释着一个基本共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灾难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和财产上的损失,但同时也聚集起了“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的民族气概。历史已经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的力量,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铸就了人民共和国的辉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大的灾难除以13亿,会变得微不足道;最小的关爱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每到灾难时刻,从长江两岸到白山黑水之间,那紧急启运的一趟趟列车,星夜出动的一架架飞机,昼夜兼程的一辆辆军车,见证的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速度,还有中国制度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灾难中激发中国精神。制度是精神的沉淀和固化,精神是制度的外显和升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坚守,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锤炼,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一种规范要求,也是一种信仰操守;既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它孕育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心系民众的责任担当,激发了华夏儿女团结互助、相互守望的家国情怀,催生了人民军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品质同抗震救灾实践相结合,升华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汶川,在芦山,千里驰骋的生命大救援,举国而动的灾后大重建,社会主义中国以自己的制度优势书写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奋力拼搏阐释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磅礴力量。制度因有精神的推动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精神也会因有制度的引导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所激发的精神,我们才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民族复兴征程中,创造出汶川重生、玉树新生等让世人折服、让世界感动的中国奇迹。
从汶川到芦山,世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从汶川到芦山,世界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见证了凝心聚力、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见证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从汶川到芦山,世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生产力优势。应对自然灾害,需要物质力量的保证。世界救灾历史实践表明,没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勿用说灾后重建,就是抗震救灾都是个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优势,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为我们战胜一切灾难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数十万救灾抢险人员被调往灾区,数百亿救灾资金被拨付灾区,上百万吨救灾物资被运往灾区;恢复重建中,中央财政和全国各地方的援助资金达到1万亿元。正是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保证,曾经的断壁残垣才变为今天的人间天堂。这次芦山抗震,再次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综合国力,震后几天内,中央和四川省就向灾区拨付补助资金25亿元。今日的汶川就是明日的芦山,展望不久的将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一个新的芦山必将屹立于巴蜀大地。
从汶川到芦山,世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灾难既是考验,也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精气神。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工作历经10年之久;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难,6年过去后仍有人无家可归;海地地震重建则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而在中国汶川,一场人类抗震救灾史上都少见的重建工作,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完成了。灾难面前,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需要凝聚起整个民族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从汶川到芦山,科学的决策体系、强大的动员体系、有力的执行体系、完备的组织体系确保了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高效运转。汶川地震后,“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中央决策,使得一项项援建工程迅速启动。最结实的校舍、最漂亮的民居、最先进的医院、最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书写的不仅是一个个大爱无疆的援建故事,更是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从汶川到芦山,世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道义优势。“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一个政党的魅力体现在它对每一个人的热度,一种制度的先进程度首先体现在它对每一个人的态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在汶川地震中,“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掷地有声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真谛。在芦山地震中,中央领导集体为遇难同胞和牺牲勇士的默哀,有力地彰显了生命的尊严。于是,“生命孤岛”不再“孤单”,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手段,创造一切条件,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争,全力救治受伤群众,全力抢救受困群众,成为救灾前线每一党员、每一官兵、每一群众无声的信条;于是,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值得永远回忆的鲜活生命,逝去者的名字不再被尘封在历史的档案里而被国家媒体庄重呈现。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利益,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念在抗震救灾中得到更加直接鲜明的体现。抗震救灾不仅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壮丽展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证明和褒扬。
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始终需要坚持制度自信
从汶川到芦山,地理距离是85公里;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时间距离是1804天。两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以特殊的方式诠释了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中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力,中国制度的强大引导力。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是在极其顺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正走在复兴大道上的中华民族不可避免的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够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又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
芦山的重生,依然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践告诉我们,灾难能激发一种社会制度的迸发力,但灾后的重建更能考验一种社会制度的潜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道义优势,我们要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同芦山的灾后重建结合起来,融入到灾后重建的规划之中,让科学理性精神得到彰显;融入到各地的援建举措之中,让众志成城精神得到张扬;融入到灾后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以人为本精神得到贯彻;融入到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让科学发展理念得到实施。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芦山,必将因中国制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支撑获得重生。
砥砺前行的中国,继续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行的中华民族,并非都是阳光雨露,也有风雪阴霾。社会转型的迷惘、道德失范的焦虑、西化分化的挑战、金融危机的冲击、自然灾难的考验,都曾不时降临在中国的身上。历史事件不会重复出现,但风险挑战却会如影相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达成政治体制改革共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共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切实贯彻生态文明理念,需要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抗震救灾中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是我们化解自然灾难的强大武器,更是化解发展矛盾、破解改革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强大武器。这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历经灾难考验、风险锤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仍将是推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根本保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汶川到芦山,中华民族谱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罕见的壮丽史诗,全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制度自信。实践再次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执笔:林培雄 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