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8日 星期六

    黄庭坚藏“中华震旦角石”在宁展出

    很可能是人类化石收藏的鼻祖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8日   04 版)
    (资料图片)

        本报南京5月17日电(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张金凤)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览上,一块曾经由北宋大文豪黄庭坚收藏的珍贵化石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块距今4.6亿年的“中华震旦角石”,更显珍贵的是其上保留了黄庭坚的真迹,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人类所收藏的化石标本。

        与一般“原生态”化石不同,这块“中华震旦角石”是一个长19厘米、宽11.4厘米、高2.5厘米的长方体,乍看上去像块方砖。石块中间有一个白色的“石笋”,据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介绍:“这根‘石笋’就是震旦角,4亿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性猛食肉。”记者看到,震旦角的“身体”呈圆锥形或直锥形,一头尖一头宽,由一格一格的“气室”组成。专家介绍,这些气室可以用来储存水分,这样震旦角就可以潜入水里。虽然这块化石中震旦角的体长只有19厘米,但在海洋中,震旦角最长可达3—4米。由于大自然地质历程变迁,震旦角被埋藏在坚硬的石灰岩中,其化石取之不易,得之更难,因而十分珍贵。

        在这块化石的侧面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诗:“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署名“庭坚”,句末盖有印章。文字表明,该化石曾属于北宋大才子黄庭坚,而这也是它区别其他“中华震旦角石”最独特的地方。

        由于这块“中华震旦角石”刻有黄庭坚的诗文,专家推测,它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人类收藏的化石标本。“黄庭坚也许是最早的‘化石爱好者’。”冯伟民说,但这位“化石爱好者”并没有太多的古生物知识,“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里面的‘石笋’和石块的年代都有很大的疑问。”

        记者发现,这块化石被保存得非常完整,表面十分光滑。“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北宋时期对化石的认识已经比较普遍,不但有收藏化石的记录,而且已经开始将化石制作成工艺品流传于世。”冯伟民说。时至今日,“中华震旦角石”除了做科研用途外,常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寓意消灾驱邪和事业、生意兴旺发达。因此,它是集观赏、收藏和古生物研究为一体的珍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