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产业在中国文化领域内,从来都是一个边缘化、“妖魔化”角色,有一度甚至还谈“游”色变,把整个游戏产业钉在“限制发展”的“耻辱柱”上,让人们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游戏产业的发展。然而,玩家的需求是存在的,产业发展的空间是存在的,中国游戏产业不发展,就会被国外游戏公司“鸠占鹊巢”。于是,中国游戏产业界“多做少说”,低调高速发展,几年过去了,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惊喜,比如完美世界,不仅跻身“文化企业30强”,而且还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点企业。
其实,在国外,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已非一日,其产业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以游戏《魔兽世界》为例,其总收入,几乎等于全球票房前三名的总和,而这前三名的体量也不一般——《阿凡达》的票房是27.7亿美元、《泰坦尼克》是18.4亿美元、《指环王3·王者归来》是11.2亿美元,可见游戏的产业实力。
如何看待游戏产业的发展?如何为游戏产业正名定位?怎样重新认识游戏?
首先,从产业角度看,游戏已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原创版权为核心,多元化开发,可谓“一鸡多吃”,游戏既可以成为推广品牌的手段,也可以成为文化品牌的延伸产品。
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很多畅销书大卖之时,会伴随着“系列产品”的开发:电影院有同名大片上映;在书店和院线外的网络世界里,一定还有同名的游戏热火朝天……我们看到,当大片《星球大战前传》、《哈利波特》、《指环王》全球热映时,裹挟着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开发的网络游戏也拥有了巨大的玩家群体,创造了另一个滚滚“钱途”。比如,前年《星球大战——旧共和国》上线,而每个玩家要支付59.99美元,上市运营的第一周就有超过100万玩家注册,其中的巨大效益可想而知。而《古墓丽影》、《最终幻想》则是先有上亿玩家支持的游戏巨作,随后再被拍成票房可观的电影。
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领域中,一部好作品、一个好创意能产生多大的收益!在文化产业的立体化、多元化运营中,游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重新认识游戏,在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开发中,要打“组合拳”,从不同角度、不同产品类型,给予消费者立体式、全方位的文化娱乐,这是开发文化消费的新路径,也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新思路。
正是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完美世界公司“悟”到文化产品立体开发、多样性运作的道理,从一家游戏公司,变为一家深谙网络发展的文化公司,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上组合优势资源,迅速成长,进入“文化企业30强”的行列。
重新认识游戏,利用网络的全球化,游戏可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据统计,2012年中国游戏海外出口超过5.7亿美元,连续7年高速增长,游戏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获得“真金白银”最多的产业。
当中国演出、中国电影还在为“走出去”艰难摸索的时候,游戏已通过另一种方式“走出去”了,在向全球传播中国文化。比如完美世界将游戏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北美、欧洲、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海外收入超过1亿美元。与此同时,完美世界的中国网游进出口平台,另辟中国文化出口的蹊径,为中国更多的中小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重新认识游戏出口的发展,能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思路。在传统的文化“走出去”的方法外,可以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找到“走出去”的“捷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完全能够后来居上。
重新认识游戏,就是要认识这种生动、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以人为本”,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游戏不仅仅可以打发时间,也可以益智学习和“寓教于乐”,应该多开发这样的游戏。比如芬兰Rovio公司推出的“愤怒的小鸟”游戏,老少皆宜,成为许多孩子学习手眼协调能力的“好帮手”。Rovio公司也正是用这种相伴生活的理念,利用iPhone、iPad等智能技术平台,迅速在世界推广,十年来,公司业绩增长了993倍,去年的产值达到10亿元人民币。
当行业自律越来越成为主流,当“防沉迷系统”和“家长监护工程”进一步落到实处,当年被指责为“洪水猛兽”的游戏,也将成为真正的文化新业态产品。希望中国游戏产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实现文化和科技的完美结合,成为娱乐大众的互联网产品和走向全球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