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本报在3版头条刊登了《“我这样老去,才有价值”》一文,报道了南通修车老人胡汉生的事迹,据了解,他的“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故事早就感染带动了一批南通人。
“磨刀老人”吴锦泉就是其中之一。4月21日,“磨刀老人”吴锦泉抱着一大袋硬币来到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门口,老人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1714枚一元硬币,503枚五角硬币,7枚一角硬币,共计1966.2元全部捐出。“四川芦山地震了,这些是给灾区人民的一点心意,钱不多,都是我这两年磨剪子磨来的。”转身离去的时候,老人轻声道,“要是老胡还在,他铁定跟我一起来。”
龙潭村党总支书记秦峰还记得,2010年,老胡提着一万元来办公室的场景。“他想把这笔钱捐给村里条件困难的村民,我当时就被感动了。”秦峰说,“慈善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胡老能做到的,我们大家都该出把力!”在胡汉生爱心精神的感召下,2011年6月,龙潭村建立了“汉生爱心互助协会”,村干部、爱心企业、村民们纷纷捐款,当年就筹得善款40.5万元。
现在,村党总支为“协会”建立了专用账户,由专人负责账目管理,并制定了规章制度,爱心款用于帮扶重残、重病、特困、失学儿童等困难群体。近两年来,“汉生爱心互助协会”共发放善款21万余元,受益人数达816人次。秦峰说:“村财政每年都会向协会注入资金,我们一定将这个满含着老人深情与爱心的互助组织进行下去!让老人的精神延续下去!”
胡汉生的故事传进了课堂,初二学生梁旭涛在日记里写下:“一位亿万富豪捐献百万元,我们说他可敬,因为他接济贫苦。一位修车老人捐出10万元,我们称其伟大,因为他奉献了他的全部。”胡汉生的故事传进了单位,南通唐闸善洪志愿服务工作站、街道机关和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志愿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政策咨询服务……
修车老人胡汉生走了,他用平凡诠释着大爱精神,用榜样“润物无声”的力量引领着社会的道德风尚。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南通不断涌现出来的凡人善举,将昭示人们在感知中明善,在感化中崇善,在感恩中行善。江苏省文明办副主任韩松林说:“我们要像胡汉生一样始终保持高尚的追求,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积小善而成大德,用善举传递正能量,用爱心铸就新梦想。”(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