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巨制《被解救的姜戈》删减四分钟后在中国的银幕上再次亮相,却难敌国产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风头,排片量不及已公映16天的《致青春》的一半。
而在此之前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徐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和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分别以12.6亿元和12.4亿元创下华语电影票房奇迹,并大大超过同期上映的国际巨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霍比特人》。
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是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国产电影逆袭成功,紧紧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而不惧任何国际大片大腕来抢市场?是否由此还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导演新势力的崛起?要知道,《被解救的姜戈》,是大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三年磨一剑的大作,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大奖,仅仅四分钟符合国情的删减应该不会删去影片的巨大魅力;而《致青春》只是赵薇从电影演员向导演身份转换的首秀,票房却已过6亿元,还在持续热映中。徐峥的《泰囧》也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刚一亮相就有如此惊人之作,新导演的未来又怎可估量?
然而,在一片笑声、泪声混合着高票房的国产电影成功故事的热浪中,著名华裔导演李安的一番话却比较冷。日前,李安在台北与影迷交流时,直言大陆有很大的市场,但还没有很好的电影,观众品位需要培养。他觉得大陆导演有些自恋,“把自己放那么重要,就是自我,就为业障,而不是艺术。”
李安直言大陆观众的品位需要培养,也许会引来“砖头”无数,但其实,正如创华语票房纪录的《泰囧》在国外市场票房仅6万美元一样,预计《致青春》如果走出去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收获,因为这只是中国人自己能明白的故事,影片中那些百转千回令国人感动的情节与经典作品普世的观念,与传统理念中纯粹的电影艺术没有太多关系。
但一切成功绝不会无缘无故,世间的事情都是顺理成章的。
一份难以证明到底靠谱不靠谱的调查报告中说,中国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忙碌和工作压力最大的人群。
现阶段,中国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消费的不是简单的电影,消费的是自己的心情和一份不可能实现的心中渴望。所以,不难理解,在2012年世界末日的谣言满天飞和蔓延各大城市的雾霾笼罩中,《泰囧》平均十分钟笑一次的宣传,击中了很多疲惫的心,激发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的热情;也许人们潜意识中要逃避苦难和暗黑,所以《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被一些人放弃。也许真的生活已经很累,银幕上大导演们用尽心机智慧表达的深奥哲理被有意无意地闪开。
同样,在著名学府清华、复旦宿舍投毒案震惊世人的当下,《致青春》让人泪流满面的不是那里边的电影艺术有多么高深,而是每一个曾经青春、曾经纯真年代的人心中那一份感动和珍惜。追忆似水年华,追忆曾经的执著和遗憾,美丽而动人。无关艺术,甚至无关现实中的爱情,《致青春》中最动人的也许是墓前的那一束花,也许是多年后同宿舍的女生依然可以说一句“有我呢。”
当然,《致青春》也让很多90后甚至85后的年轻人感到莫名其妙,疑问“有什么好看的?”让50后的老人们感到“大学校园太不像话”,但它触到“怀旧”这一正感动着很多人的情绪。
也许大陆观众的品位真的需要培养,但有什么样的市场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什么阶段的市场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这也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中国的电影在商业上日益成熟,从最早的自说自话,到后来的刻意模仿,再到大导演、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的追逐。直到时下,每一个高票房的电影似乎都是现实话题的一种折射,或深或浅。
有句话说,想要眼泪,上洋葱和辣椒水就行;想要感动,需要真心。所以,尽管我们必须承认,国产电影离真正的成功成熟还很远,高票房中也有许多的炒作和包装,但真心地关照观影者的内心需求是一份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