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

    国是聚焦

    “绿皮”城市不是生态文明

    高小康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6日   14 版)
    CFP

        一些城市的生态建设看似是在改善环境生态状况,而实际上却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生态,改善的只是城市的外观。可以说,这种所谓的生态建设不过是在制造美丽的生态幻觉,如同给城市的外观“刷上”象征生态文明的绿色,是一种“绿皮”建设。

     

    “绿皮”文明不是绿色文明

     

        要可持续发展,要绿色GDP,似乎早已经是各级政府的共识。但各级政府的绿色发展规划是否就是货真价实的生态文明建设呢?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似乎不再是仅仅建造大宽马路和水泥森林,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建设景色怡人的“最佳人居城市”。如某城市准备建造一个人工湖,但这个项目在建设伊始便受到人们质疑:在当地地势较高的区域开挖湖泊是否考虑到成本、效用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成本高昂的景观建设意义何在?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疑问可以说对大量城市环境建设都有意义。城市里人工建造越来越多,池塘湖泊看起来的确很美,很适合人居。但生态后果往往是使许多地区的水体结构遭到破坏,大环境的水资源变得更加匮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都市绿道建设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之一,而且这种为行人和自行车专门设置的城市道路似乎吻合了城市学家瑞吉斯特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生态城市”理想模式。但实际的建设状况却往往并不那么“生态”:有些城市像建设生态保护区那样用防腐木铺设长达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豪华绿道;有些绿道为了美观把附近原来的植被铲除;有的绿道与汽车道路并行,行人和自行车受尾气之害一点也不比普通道路少……此外还有大面积铺草皮造成的环境破坏、移植老树造成的森林生态破坏等。这些建设的共同特点是:直观地看都像是在改善环境生态状况,而实际上往往却在更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改善的只是城市的外观。可以说这种所谓的生态建设不过是在制造美丽的生态幻觉,如同给城市的外观刷上象征生态文明的绿色,是一种“绿皮”建设。

     

    “绿皮”是鸵鸟式的选择

     

        “那又能怎么办?”人们会这样想,越来越多的汽车和尾气、雾霾、拥堵是发展的代价,都市环境固然不好,总不能因噎废食把汽车都禁掉,回到木牛流马的时代吧。有了这种想法,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注定不过是一场给城市粉刷“绿皮”的运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似乎主要是技术性的问题,即通过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但事实证明仅靠科技进步解决不了生态保护问题,靠技术进步减少生态破坏的速度远小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增长的生态破坏速度。

     

        问题的症结出在“发展”观念上。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进化论思潮影响,科技推动的物质财富无限增长的发展成为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内容。这种发展观本质上是反生态的文明观。从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增长的极限”问题以来,对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生产物质财富的发展观进行的批评越来越多,但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成效并不理想。在这个充满利益冲突的世界上,主动无条件放弃经济发展以减少物质资源的占有和消费,这种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都近乎与虎谋皮。人们本能地相信降低GDP的增长速度就意味着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但同时也逐渐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呼声高涨的情况下,用“绿皮”来代替绿色发展便成为一种鸵鸟式的无奈选择。

     

        然而“绿皮”毕竟不是真正的绿色。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曾提到过大都市的一种症状“特大城市象皮病”。所谓“象皮病”在医学上是指因为一种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形成的疾病,症状是肢体逐渐变得越来越肥大,直至溃疡、硬化。他认为过度发展的大都市很像患了象皮病:因为寄生性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庞大,同时城市的各种功能逐渐退化;一个宏伟的大都市变成了臃肿不堪而日益腐败的巨大怪物。我们可以从当代大都市的各种城市问题中看出这种病症:拥堵、雾霾、卫生恶化等。但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绿皮”城市同样可能患了病:种种华而不实的所谓绿化和美化工程遮盖了都市表面的臃肿和溃疡,但实际上可能造成了更大范围和更复杂的生态危害。这可以说是“特大城市象皮病”的一种变种——“绿皮病”。

     

    走出“刷绿”的伪生态建设

     

        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的大都市建设,可以说是迟到的“福特式”(索亚《后大都市》语)城市发展补课。这种补课的结果是在追补滞后的增长速度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生态债务。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偿还债务的时候了。显然,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如何保护环境的科学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人类文明发展的观念必须超越“福特式”的城市文明发展模式,把单纯的物质财富和规模增长目标转向对自然与社会、传统与未来、群体与空间等多种关系和谐共生发展的关注,寻求整个文化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文化生态建设不同于单纯为城市“刷绿”的伪生态文明建设,而是文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向后增长型文明转型。对于都市发展来说,核心指标不但不再是GDP,而且也不应该是造湖铺绿之类的绿皮形象建设,而是整个文化生态的重构:城市建设对规模、豪华和高密度功能集聚的追求需要降温,新的城镇化不能变成新一轮大都市化浪潮;城市对资源的抽吸作用应当弱化和分散化,不能在城市的资源配置和生活质量方面继续强化金字塔型梯度差异;都市中不同文化群体、不同空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和合理建设,使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都市生活方式要从舒适、方便和享受转向积极、健康和自然……总之,文化生态的重构意味着城市发展观的重构。有了这种重构的意识,城市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尺度,才能从“绿皮病”中摆脱出来,走向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