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节前扎堆节后撤退。春季,这个以往演出市场的“沉寂期”,却在羊城悄然发生着变化——

    广州演出市场 “淡季”不淡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5日   09 版)
    2012年3月13日,广州大剧院针对即将举办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音乐会,推出100张学生特惠票,为一睹世界名家风采,一百多名学生一早就来到大剧院排队。CFP

        以往的3、4月份,广州就会进入演出淡季,各大剧院、演出商进入长达两个多月的“沉寂期”。演出数量屈指可数,大师名团更是不见踪影,在演出消费上观众没有什么选择,这已是多年来的“普遍规律”。

     

        可是,随着广州大剧院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出现,剧院从观众喜好和需求出发,无论“淡旺”在全年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演出来适应观众口味。经过3年探索,广州催生了春季演出市场的热潮。

     

    “淡季”也有市场需求

     

        “淡季”也是有市场需求的,很多剧场、演出商都忽略了这点。习惯于依靠企业包场、团购的他们,常因进入新一年的规划期,降低了对演出市场的关注度,减少了这段时间的节目安排,从而出现“节前扎堆节后撤退”的现象。

     

        在这段“沉寂期”里,很多剧场及院团都放假“休养生息”,空场的情况很常见。但其实,在行业默认的“淡季”,并不代表消费者没有需求,在他们眼里没有所谓的“淡旺”,只有喜不喜欢。

     

        广州的资深乐迷在这段时间里没有选择余地,往往到港澳、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外寻求精神食粮。而根据广州大剧院开业3年来对观众的构成分析后显示,60%-70%的票房都是由这些“散户”贡献的,团购比例并没有那么大。

     

        经过对演出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自掏腰包看演出的消费人群越来越多,人们更注重演出本身的质量。针对这种消费心理,广州大剧院开业第一年就抓住时机,尝试在淡季安排观众喜欢的演出,一改“淡季”格局。

     

    叫好又叫座的演出打破“沉寂”

     

        寒冬之后依然生机盎然。依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广州大剧院坚持在沉寂的“淡季”依旧推出高水平、高标准的节目,全年的演出安排合理有序。回顾前两年同一时期,重磅演出可谓精彩不断。

     

        2011年首先试水,请来英国阿库·汉姆舞蹈团,现代舞《上升之路》亚洲首演,吸引了著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前来观看并为她亲手设计的广州大剧院揭幕。此后,世界十大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来了,小提琴天后安妮·索菲穆特来了,世界华人音乐家和慧、莫华伦、林昭亮、王羽佳来了。市场反应出乎意料的好,一睹了大师名团的风采,观众都称这票买得值。

     

        2012年广州大剧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邀请众多世界级大师到来,世界大提琴巨擘马友友奏响“丝绸之路”,洛林·马泽尔率英国爱乐乐团二度登台,世界三大男高音卡雷拉斯首次为羊城献唱……而世界级华人编舞家林怀民连续两年带着他的云门舞集“两歌”,即《流浪者之歌》与《九歌》,感动观众、破例加演……

     

        广州大剧院用叫好又叫座的演出证实了淡季“不淡”,演出市场“沉寂期”的规律被打破,众多大师名团在此间汇聚广州,如今年洛林·马泽尔与慕尼黑爱乐乐团等。

     

    多层次的演出续写票房神话

     

        2013年,精彩继续绽放。广州大剧院23场多层次、高密度的演出构成了最热闹的春季演出季,以世界交响乐、港澳台戏剧、国内外舞蹈、小剧场戏剧四个系列的演出丰富着人们的选择。

     

        由华人编舞家林怀民率领云门舞集首先献上的经典舞蹈《九歌》轰动全城,一票难求,并应观众强烈要求加演一场,创下该舞首次一天连演两场的纪录。

     

        此后,台湾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亮相广州,而由香港导演林奕华执导、何韵诗主演的香港史上最卖座的话剧《贾宝玉》也载誉归来,再次从广州出发走向全国。

     

        新春过后,广州大剧院1个月内连推3场高水平古典音乐会,羊城响起阵阵雅音。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古法”炮制现代唯美之音,奥地利海顿爱乐乐团呈现最本真中欧味道,而威尼斯独奏家室内乐则奏响南欧风情四季。这几支乐团受到了乐评人刘雪枫、赵毅敏等专家推荐及乐迷的盛赞。

     

        4月底到5月初,《水月洛神》《吉赛尔》《荣耀》3场国内外顶尖的舞蹈盛宴又接连上演。同时,小剧场演出也格外丰富,老舍独角戏《我这一辈子》、“午后三点剧院见”音乐系列、法国新马戏《绳命》、克劳斯和福林克打击乐二重奏等,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经过3年培育,广州大剧院从国际性、原创性、本土性和探索实验性的方向出发,已形成“广州艺术节”、“港澳台粤演出季”、“华人音乐家演出季”、“新春演出季”、“周年庆典演出季”的“一节四季”演出格局。春季仍以高密度、高质量的演出丰富了舞台,观众也得到了实惠,以积极的姿态实现淡季“不淡”,也践行着“立足珠三角,合作港澳台,携手东南亚,面向全世界”雄韬伟略。(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何 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