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发扬抗震精神构筑安全保障

    ——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之四

    本报评论员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5日   01 版)

        从2008年到2013年,我国在5年时间内经历了3次7.0级及以上的大地震,经历了3次艰巨的考验。这样接连不断的“大考”和“小考”,检验了国家抗震救灾的应急能力,也促进了我国在防灾减灾体系方面的建设。

        经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我国较为完备的应急救援体系已经构建成型。在地震救援中,各级政府部门在救灾中按照专业分工,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国家、省级,到市级、县级的网状结构的救灾系统。这一系统承担着应急准备、信息互传、力量调配等任务。这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得到了检验,如今又在芦山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学、理性、及时,这种与抗震精神并行不悖的救援原则,正是抗震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人们看到,相对于国家层面的迅速反应,基层应急体系在芦山救灾中也扮演了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角色。这张自上而下铺设的救援网络在应急启动后,在第一时间内就将触角伸入到了网络的末梢神经处——深处山中灾情严重的基层村庄。在这张大网中,来自民间和社会基层的共助、自助,自治、自救组织的作用相当重要。“自助”和“共助”的基础,即民众对防灾减灾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个基础,正在藉由各部门开展的知识普及、应急演练等宣传教育活动而夯实。防震机制日常化和抗震教育普及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力量在国家,优势在制度,奋斗在人民”,抗震救灾精神正体现了这样的根本内涵。

        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人们在汶川地震后,将校舍的坚固程度视为社会良心,将民居的建筑质量视为生命本身。汶川的重建井然可观,芦山的明天欣然在望。重大灾害将人们推向一个极端的生存境遇,然而,也正是在与这样极端境遇挑战抗争的过程中,民众的保持理性、运用智慧、秉持良心、团结协作的精神才得以洗炼和升华。

        地震应急救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投入资源,也需要积累经验,更需要勃发的精神力量。中国防灾减灾能力的进步,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防灾减灾的成果也是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达成。这个体系的健全,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在今后若干年里去建设完善中国减灾救灾体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