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4日 星期二

    热点图书访谈

    让伤痛不再重演

    ——何建明谈《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4日   13 版)
    《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 何建明著,新世界出版社

        H7N9流感抬头的2013年4月,正是“非典”爆发以及取得“抗非”胜利的十周年。十年间,“非典”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对于当年身处“非典”重灾区或切身体会过“非典”之痛的人,这是一段永远难以忘记的黑色记忆。

        在全国人民谈“非”色变的时候,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临危受命,亲赴“抗非”第一线,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采访了众多医务人员、抗击“非典”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以及为抗击“非典”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为这一波及全国的疫病浩劫留下了宝贵的现场文字资料。

        “非典”十年之际,何建明的《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结集出版,作为对曾在那场疫情中失去生命的祭奠,和新时期“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何建明的印象中,2003年春天的中国北京,如同一座恐怖之城、瘟疫之城和面临死亡之城。每天人们生活在窒息的空气里,生活在无处躲藏的古城,生活在自己与自己设下的恐惧的天地之间。

        王晨,北京“SARS医疗救治指挥中心”的一名普通战斗员,推开窗看到熟悉的北京城一夜之间变得人去楼空,眼泪散落如珠……往日情景浮现在何建明眼前,不禁感慨系之。

        正如何建明在《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一书中所载,疫情的控制体现在每天的发病数字上。北京人如今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钱袋、米袋和居室,而是每天从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嘴里说出的那个疫情数字。

        从2003年4月20日开始,北京“抗非”最高指挥部里的每个房间、每个工作人员都成了战斗单位,不分日夜,没有间隙,从市长、市委书记到打字员、材料员,他们被要求和自觉地执行着“随叫随到”的24小时工作机制。也是从那时开始,何建明不分昼夜地记录着那场没有硝烟的残酷战争。

        满意率90%,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有人说,“抗非”的日子使政府和民众的关系空前融洽。何建明记录着每天的点点滴滴,切身感受到这话一点不假。

        “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可我的信息不在于数字上,而是全市的人民都参与了“抗非”的战斗。现在的北京啊,到处可见村自为战、巷自为战、楼自为战和家自为战,那情景能不让人感动吗?市民自身防范疫情的成熟,对政府的理解和信赖,多好啊!”何建明听完当时人称“抗非市长”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介绍,得出结论:抗击“非典”战役的胜利是既定了!因为北京的“抗非”最高指挥官们为了人民的生命和北京的安危,呕心沥血。

        在“非典”还在不断袭击北京的日子里,何建明“零距离地接触”了时称“SARS毒王克星”的年轻的疫病防控专家、CDC应急中心主任沈壮。虽然一见如故,但何建明手心着实冒着虚汗。在书中,他这样记录:说实话,当时我不是心里没有顾虑,但我是采访者,职业和良心驱使我不能在这样一位拯救过无数北京人生命的英雄面前做出任何一点伤害他感情的行为。

        在何建明看来,沈壮是整个北京抗击“非典”疫情保卫战中最伟大的战士之一。正是他和他领导的应急中心的战友们,以及后来建立的2500多人组成的“流行病调查大队”队员们,为北京人民和全国人民战胜“非典”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书中说,许多材料是沈壮与他的战友们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在“非典”患者的病榻前、救护车上,甚至是太平间里获得的。

        在采访一线的何建明,某天得知女儿高烧不退。那一刻,深知“非典”严重性的老何开始心悸。他说:“我强装着若无其事的表情走出电梯,又走出大楼,我看看周围没有人,于是躲到台阶的一侧,然后无比痛苦地仰起头,闭上眼,又合拢双拳,默默地祈祷了三声:老天,请你无论如何保佑我的女儿平安无事。”在带女儿去医院就诊的路上,三口之家遇上了几天不能回家睡觉而只能蜷缩在家门口墙旮旯的“的哥”。一切皆为孩子。一路上“的哥”哭着讲诉,老何哭着倾听。

        在打赢“非典”北京保卫战的过程中,何建明还记录下救护车司机老马与妻儿相见的感人一幕。“孩子他妈,我今天到咱家附近医院拉病人,我能看一眼你和儿子吗?”“你们在100米左右的地方站着,我向你们招手。”“哎。”就在马师傅临登驾驶室的一刻,他看到了远远的地方站着的妻儿。那边两双手,这边一双双战友们的手……

        类似的动人画面,书中记录着一幕幕:流感病毒实验室漂亮女大夫丁丽新从北京发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共做了1000多例实验,与“非典”病毒先后进行了1000多次生死搏斗;东直门医院急诊室主任刘清泉一边忙于所在医院大面积交叉感染的危急中,一边忙于包括妻子在内的大批确诊病人的生死线上……

        十年前曾在《文汇报》连载8期的《北京保卫战》报告文学,十年后以更为详尽的图书形式出版,何建明说,其意义正是以写实的方式让人们保存记忆并不断反思。一本书展现了一场伤痛,终是希望通过反思能够避免类似的伤痛再次重演。(本报记者 刘 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