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正式启动了“千公斤超级稻攻关计划”(超级稻四期),将集中全国水稻育种优势力量,通过联合协作攻关,选育出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实现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超级稻品种。据初步测算,全国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已达1.21亿亩,亩增产60公斤以上,带动全国水稻单产和总产再上新台阶。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和同事们工作累了,可以在稻下乘凉……”83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此阐述自己的水稻“中国梦”。
这个“梦”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梦。对中国来说,粮食安,则天下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总量基本平衡的转变,这主要应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而科技进步对于提高粮食单产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近年,产粮大省黑龙江积极发挥科研院校的作用,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耕地没有大面积增加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河南省也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先后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实践表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大有可为的。
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人口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需求结构变化,我国粮食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此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以保证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成为缓解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紧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然不高,约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中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谁来种地”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是“三加快”: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放眼全球,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以生物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大跨国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总之,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
“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中央连年出台重要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向——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突出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3个关键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未来更长时期内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