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交规实施后,社会上有关闯黄灯该不该罚的讨论,一时间很热闹。但是,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大多是凭主观感觉而做出缺乏科学依据的探讨。最近,清华大学驾驶安全实验室开展的一项研究,评估了驾驶员在新旧交规下开车时的一些行为差异,为新交规的完善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实验在15公里长的环路上设置了15个信号灯。共有15位有经验的驾驶员参与实验,电脑记录了模拟场景下他们的驾驶行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将旧交规和新交规进行对比发现,新交规在安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驾驶员在接近路口时会有意识地减速,比旧交规时降低了45%左右;抢黄灯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能很好地避让非机动车(实验场景中设置了一些突然横穿路口的非机动车)。
不过实验也显示,在新交规下通行效率有所下降。实验人员将距离停止线50米和超过停止线20米的70米区域作为计时区,记录了驾驶员通过这段距离使用的时间,结果旧交规下通过的平均时间为5.9秒,新交规下为9.5秒,增长了38%左右。
实验还增加了两种新情况。一种是在绿灯变黄灯前闪烁1.5秒,以提前警示驾驶员。闯黄灯扣6分的新交规出台后,很多人表示自己无法预知何时绿灯会变黄灯,变黄灯后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来刹车。1.5秒的时间是否能让驾驶员停下来?为何没有设计成倒计时?实验方解释说,目前有些地方绿灯变黄灯前会闪烁3秒,他们设计为1.5秒的原因在于,前期调研时发现,绿灯闪烁3秒时有些驾驶员可能会加速。在此情况下,闪烁的绿灯就起不到提前警示作用。而现在广泛讨论的倒计时也存在这一问题。将绿灯闪烁时间降为1.5秒,就是为了让驾驶员没有时间加速抢黄灯。实验评估发现,绿灯闪烁1.5秒时,驾驶员都能很好地控制通过路口的速度。
另一种是在距离停止线15米处画设缓冲区——通过地面上的白色标志线给驾驶员以提示,如黄灯亮时车辆已经进入缓冲区便可继续通行,否则必须停止。其设计思路在于,黄灯亮时已经进入警示区的车,是很难停在停止线之内的,允许通过可避免紧急刹车带来的危险;黄灯亮时还未进入警示区的车,则至少还有15米的刹车距离。这15米距离是实验方通过计算得来的,计算当驾驶员车速在30千米每小时的时候,15米的距离足够用来刹车。
清华大学方面表示,对绿灯闪和画警示区的实验表明,可在时间和空间上给驾驶员以提前警示,能够保证道路安全和通行效率。两种设计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更具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