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湘岳 通讯员粟用湘)5月8日,本报一版头条发表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教授的自述《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理论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多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主流门户网站,都予以转载。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说:“读完报道,感受良多:学者应追求‘思言行’三者合一的高境界。学者应树立问题意识,充满现实关怀,选定攻关课题之后,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做一个执著的理论研究者。学者应树立传播意识,不能让理论束之高阁,而是要为自己的理论鼓与呼,说服人,武装人,造福人,做一个热情的理论传播者。学者应树立实践意识,不能只为谋取功利而做学术,而是要将自身研究融入自身生命,做一个自觉的理论践行者。一旦对自己研究的理论做到了思之深,言之切,行之坚,研究者与理论本身也就融为了一体,但凡做到这一点,理论研究没有不成功的。湘溶教授的成功盖源于此!”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泽应教授认为,刘湘溶教授秉承生态伦理——生态意识——生态文明一体论的学术理念,从对世界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认识出发,反思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径,着眼于人类整体命运和国家战略,发掘传统伦理有益资源,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以和谐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为灵魂,以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推进为先导,以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推进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推进为动力,以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推进为牵引,以城乡建设的生态化推进为载体,以法治的生态化推进为保障,以文学艺术的生态化推进为催化,以人格的生态化推进为归宿,稳健而又卓有成效地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刘建武教授认为,一个优秀的理论工作者,应当具有的潜质是要能守住寂寞,潜心研究;要独具慧眼,开风气之先;要把研究与自身实践统一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刘湘溶一开始就站在生态伦理学前沿,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耕耘,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知者和先行者。
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单铸飞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人参与,更是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不断积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何愁湖南的‘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不会早圆,又何愁‘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不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