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关 注

    北京探路:城乡学校,如何一体化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3日   16 版)

        城市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总显得不够用,而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却与日俱增,长久以来,这成了一个难解的结。“家门口的好学校”,真的可遇不可求?请看——

     

        张金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校长。

     

        两所学校,一所在海淀,一所在昌平,因为“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紧紧联在一起。

     

        为缓解“入学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2012年启动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投入约2.4亿元建设了15所学校,新增学位9000多个,今年还将支持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预计新增学位2.4万个。

     

        在重点支持15所学校设施设备达标建设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与名校的“教学师资一体化”,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即校长在两校区拥有同等的人事、财务、教学安排等各项权力,两校区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管理、教材及校内考试评价等实施统一管理,建立了对优质资源输出校的奖励和补充机制。

     

    政府支持,打造美丽校园

     

        “庆祝一下,我们划分在育新学校回龙观分校了。”开学日子还没到,家长们就在网上谈起育新学校回龙观校区。

     

        “呵呵,小宇上学有去处了。既近,学校也不错。”

     

        招生前,有关部门提供的一年级学籍名额约为80—100人。招生开始后人数迅速攀升,一天时间就逼近270人。很多原本计划选择到城区上学的孩子家长,因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的成立而改变了主意,二至六年级的学生家长也急切地咨询如何才能将孩子从城区转回。

     

        “打造美丽校园,成就美好梦想。”四十余天的奋斗,一所全新的、十二年制公办学校矗立在人们面前:教学楼、生活服务楼、住宿部、室内体育馆、400米塑胶操场及篮球、网球场地等一应俱全。在学校的建设中,北京市教委投入的3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室、实验室和信息化建设均已取得良好成效,初步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

     

        2012年9月1日学校如期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均来自学校服务范围的14个居民小区。

     

        “开学第一天,我牵着儿子温暖的小手来到回龙观育新学校的西门。远远地,就看见大门口的造型——在一本翻开的书渐变的盘旋而上之后,一只金色的飞鸽慢慢羽翼丰满,最后展翅高飞。我心中悠悠的想着:这座雕塑不正如成长中的儿子吗!”一年级七班杜昭廷的父亲还记得孩子第一天入校时的情景。那一刻,他对于能为儿子选择了回龙观育新学校作为人生的新起点而感到欣慰。

     

        “家长的信任和选择对我们是挑战更是动力。”回龙观育新学校的执行校长陈国荣说,家长和学生是用“脚”来为学校投票的。办得好——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办得不好——避之唯恐不及。

     

    学校融合,无缝对接

     

        一个全新的开始。融合从哪里起步?

     

        许多人都还记得“印记”那张图,有脚印,有手印,那是老师、同学们在育新生活印记的开始。不同于学校之间的手拉手,这是更深层、更紧密的联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开展了深度合作,无缝对接,形成了两校合作融通的良好局面:办学理念统领两校、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干部配置优化组合、名师工程建设一体、教师队伍互促共进、校本研修课题统一、学生活动协调一致、社会资源融通共享、优质辐射两校同行。

     

        “一个管理体系,建设两个特色校区”。资源输出校和新校区实行一个法人,两个校区资源融通共享。校长在两个校区拥有同等的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安排、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权力。

     

        “91名在编教职员工,41人来自资源输出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新招聘教师70人,为了达到互学互进的效果,我们将其中20人派往资源输出校——育新学校学习交流,让他们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资源输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方式。”教师的重要性,校长们都清楚。

     

        学校成立之初,就坚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在校内加强校本教研,推进思维课堂的同时,积极与昌平区、海淀区进修学校建立联系,邀请教研员到校视导课堂教学。不仅如此,还通过师徒结对、起始年级(小一、初一、高一)教师举行联谊活动等环节,促进两校教师间的教育教学融通与发展。

     

        学生们也走近了。

     

        新高一年级军训,两校采取了让两校新生在同一个军训基地,共同实训。借助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十五年校庆的契机,邀请回龙观育新学校的全体师生参加庆典活动,共享成果,同分喜悦。

     

        两校还统一了四个学生节日。即:九月的金秋体育节、十二月的银雪艺术节;三月的风华学习节和五月的神舟科技节。做到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所开拓的各种社会活动基地均由两校共同使用,使学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正能量助推事业,成就美丽梦想

     

        用正能量助推事业,凭正直心教书育人。

     

        “对所有人来说,我们都是在创造青春,创造历史,创造优质教育的历史,创造改革发展的历史。”张金城校长显示出他自信的一面,“这样一所学校,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给了你教育的激情和冲动,一起打造美丽校园,成就美丽梦想。”

     

        另一方面,他也在担忧:这个团队究竟能走多远?

     

        “我们的老师从育新来到这里,他就要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牺牲。一个人不能永远付出,现实中必然会有利益碰撞,倦怠感,如何能真正做到与资源输出校在福利待遇等方面同步是一个新的课题。”

     

        还有,学校的发展能否超越社会的评价。

     

        “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明白的家长会看你的理念,但社会也是功利的,3年,6年之后,高考怎么样?高考成功了,你就成功了。否则,一旦定位了,就很难改变。家长最终看重的,是我们昌平的孩子怎样?不然,凭什么就想把孩子留在这里?我们要用教育的理想办理想的教育,更多地为这里服务。”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家长发出这样的感言:“他收获了人生中珍贵的礼物之一——尊重。这‘尊重’就是他踏进回龙观育新学校的收获,相信一个可以首先教育孩子学会尊重的学校一定可以让孩子在快乐、健康中收获更多的珍宝。这一刻,我对于能为儿子选择了回龙观育新作为人生的新起点而感到欣慰。”(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