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光明文化周末·大观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每周一书

    许倬云笔下的中国历史

    许 辉 (合肥)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0日   16 版)

        许倬云是台湾的历史学家,近年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如《万古江河》,都较通俗好懂。这里说的通俗和好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出版社要求作者面向大众;另一方面,作者也删繁就简,写朝代大致理出一条线即可,写历史描述一个大概的轮廓就行,写人物则摹其要点,不及其余,更不去发现、提炼、考究。

        中国传统的历史著作,最讲究的是时间、朝代、更迭、人物和“史实”,基本“现实主义”,不太在意思想、观念、方法和形式。当然,大陆和台湾的文风也不相同,大陆的“凝重”,而台湾的比较“轻快”,似乎大陆的历史学家面对厚重的历史都是在“审判”,台湾的历史学家则是在“娱乐”。例如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就轻松好读,感觉很易于掌握中国历史知识,但又多少感觉不太学术,在某种场合不太压得住阵脚。这只是我对这些历史著作的一点浅薄的感受。最近一二十年,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历史著作的写作都有了不少改变,学者们不仅引进西方观念和方法来提领中国历史史料,两地也互相借鉴,满足读者需要,或培养、改变读者阅读的口味。

        《我者与他者》正是这样的一个版本。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著作中,“他人/他者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概念”(《文化研究关键词》)。“他者”的概念也是西方所谓后殖民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指的是主体“我”之外的殖民地的那些人。从政治学角度看,这带有歧视性。但如同任何一个词一样,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会附加上更多的含义,“他者”的词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非特定的一般的场合,已经变得比较中性,或者说已经具有了中性解说的可能。这正是许倬云先生通过《我者与他者》看中国历史的一个起点:有那么一点点内外之别,但又在一个比较中性的范畴内。不过总体来说,《我者与他者》是一本视角开放、比较可读的通史书,对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读起来不犯难。

        (作者为安徽省作协常务副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