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

    科技前沿·我科学家研发疫苗热稳定技术

    颠覆疫苗须低温保存的常识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0日   06 版)

        本报杭州5月9日电(通讯员周炜、朱海洋 记者潘剑凯)疫苗要保持活性,必须低温保存,这是基本的生活和科学常识,记者获悉浙江大学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通过综合运用基因工程和生物矿化方法,成功突破了病毒疫苗热稳定技术,让疫苗“穿”上一件“外衣”,能在常温下保存一周以上,解决了疫苗冷冻运输和长期保存的难题。据了解,该成果或可帮助应对炎热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疫苗困境。

        完成这项研究成果的是由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带领的团队,相关成果于4月15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PNAS网站以《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耐热疫苗》为题进行了报道。

        记者了解到,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绝大多数疫苗对热十分敏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必须依赖冷链系统在低温条件下保持活性。据统计,目前人类疫苗计划的80%费用消耗在冷链的建设和维护上;而且难度大,每年有17%—37%的疫苗因为运输和保存不当而面临失效风险。因此如何提高疫苗的热稳定性,一直是提升全球健康状况的重大科学问题。

        “在此之前,科学家希望在疫苗中引入抗热基因,但是收效甚微。”唐睿康说,他们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尝试在疫苗的衣壳上引入矿化基因,让疫苗“自学”矿化,为自己“穿”上一层“外衣”,也能达到抗热的目的。那么这一层“外衣”是如何“织”成的?唐睿康解释说,该研究同时运用生物矿化与遗传技术,通过研究找到有效位点,将仿生核肽整合到疫苗的衣壳上,这样,疫苗就能自主地将磷酸钙引入到疫苗表面,获得一个矿化表壳。

        唐睿康说,这种矿化外壳令封闭的疫苗产生了很好的热稳定性,疫苗能在26℃下储存超过9天,在37℃下能保存约1周的时间。同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明,这种工程疫苗依然能有效地产生预防疾病的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能够在不影响疫苗效力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疫苗的抗热性,可广泛地应用于现有疫苗的升级改造。这一策略充分结合了基因工程和生物矿化的优点,为抗热疫苗的理性设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