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恢复儿科专业就能破解“儿医荒”吗?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9日   06 版)
    2012年12月23日,安徽省合肥市,儿科主任王宁玲医生带领小病友们跳舞。虞俊杰/CFP

        我报4月1日刊发《儿科医师荒,谁来给孩子看病?》专题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记者近日就问题解决之道进一步采访,相关专家表示:要解决我国儿科医师短缺的现状,必须多管齐下,一揽子解决,不仅要探索建立一个吸引人的岗位体制,在培养人才上兼顾质与量,还要建立起医院合理的就诊模式,特别在儿科医师的培养上,也应该分出层次,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基层倾斜。

     

        应建立吸引人的岗位体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儿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儿科专业停止招生。但为了解决儿科医师缺乏,近年来恢复儿科专业的呼声很高,部分院校已经在尝试恢复工作。

     

        不过,在儿科一线工作20多年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认为,就算现在高校重新招收“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一位合格的儿科医师一般需要8年(5年本科加3年住院医师培训)的时间,也不能马上有效缓解儿科人才荒的现状。另外,这样的举措也未触及儿科发展危机的根源——人才流失。如果儿科医师不能成为一个可以吸引人才的岗位,即使设立了儿科专业,有毕业生走上了儿科医师的岗位,但最终还会因为“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而离开,不仅8年来培养他们的国家投入和个人投入打了水漂,而且儿科仍然会在人才缺乏的寒流中瑟缩。“单单靠教育口设立专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国家要有一个一揽子的规划,其中首先是建立起好的、吸引人的岗位体制。”他说。

     

        那么,什么样的岗位体制才能为儿科吸引来人才并留住人才呢?

     

        待遇还是第一位的。“我们现在急需精细地测算医务人员的劳动定价。从国家层面讲,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触及医务人员的劳动定价,让他们的付出与收入成正比。如果按目前的医院以药品加成和高新技术引进应用为主要生存来源,儿科是没有优势的。因为患儿需要医护人员更多的关照,更多的个人劳动,病人越多越辛苦,而相应的回报反而越少,医护人员个人价值难以体现,结果自然就是吸引不来人,也难留住人。儿科医师荒的问题,看似是儿科的问题,其实本质是医疗体制的问题,只不过因为儿科人才太缺乏,看病困难的问题突出,被大家单独拿出来讨论。儿科问题也不单独是教育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从体制上解决。”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说。

     

        儿科人才培养要兼顾质与量

     

        虽然现在医学院校设立儿科专业要等8年后才能培养出第一批人才,但姜玉武认为,这一方法还是值得一试。“儿科医师缺口太大,我国每千儿童约有0.26个儿科医师,仅为美国的1/6,按照美国的儿童人口和儿科医生的比例计算,我国儿科医生的缺口达20万以上。而目前的培养模式,以北大医学部为例,一年毕业300个临床医学系学生,能有20人选择儿科就不错了,因此如果全国都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儿科医生,其增长就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基于我国目前儿科医生严重缺乏的特殊国情,现阶段应该想办法加快儿科医生的培养,如果我们有50所医学院校每年多招一个儿科系的50人班,即使有1/3人流失,那么8年后每年就会有近2000人加入到儿科医生这个队伍中来。”

     

        但他强调,开设儿科系也没有必要“一刀切”,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医学部仍然可以选择沿用目前的儿科医生培养模式,毕竟1998年以来我国在医学教育上进行“宽口径”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完全能够胜任儿科医师工作的,而且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院也都没有专门设置儿科系。

     

        柯杨也表示,无论是儿科还是其他专业方向,都需要5年的在校学习作为基础,过早分儿科专业不符合医生培养的规律。好的儿科医师,其出身未必一定是儿科专业。儿科专业出身的儿科医师,其专业思想比较稳固,能很快进入角色,但临床医疗系出身的儿科医师,视野更为开阔,为成长为好的儿科大夫打好基础。

     

        合理诊疗模式可缓解“儿医荒”

     

        现在无论大病小病,家长都带着患儿去儿童专科医院就医。柯杨表示,仅仅靠儿童专科医院解决不了中国两亿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建立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小型医院儿科以及社区和乡村门诊儿科的三级儿科队伍的框架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尽可能地在各个社区医疗门诊或乡村医疗门诊中,培养1名掌握儿科基本知识的医师,对这些医师进行培训的重点是要把握好儿科疾病的判断,做出重病和疑难病的筛选,及时将患儿转到上级儿童医院或大医院儿科住院。”

     

        姜玉武也认为:“现在儿童就医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不仅因为儿科医师少,还因为缺少一个合理的就诊看病模式。患者过多过早地往专科儿童医院集中,造成儿童专科医院经常爆满,而儿科疾病中感染性疾病更多见,过大的就诊病人密度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由于缺乏合理的转诊制度,就造成了这一边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另一边,社区儿科,甚至一些二级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门可罗雀的怪现象。如果有个合理的转诊制度,就能够充分发挥所有儿科医生的作用,尽快部分缓解儿科医生的严重缺乏状况。”

     

        但如何让老百姓接受在基层诊疗呢?“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基层儿科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培养社区儿科医师,不但使基层儿科的硬件设备提高,还要使基层儿科有良医,这样老百姓才会愿意去,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基层儿科医师的培养倾斜。”姜玉武说。

     

        (本报记者 王庆环 本报通讯员 杨眉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