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普通的博物馆人,却梦想着建一座中国最大的红色题材美术馆。她不是学者,却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理清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艺术家到韶山采风和创作的历史,被认为是“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她从废弃的库房里抢救出百余件艺术珍品,经专家鉴定总价值高达数亿元。
她是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列部主任文霞。
辛劳奔走,只为寻回珍贵的艺术作品
1987年,22岁的文霞从湖南省益阳市一家纺织厂调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从事宣传接待工作。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自1964年建馆以来历经多次陈列改造,先后有多批艺术家来此创作,每次都留下了不少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品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其中不乏陈逸飞、张华清等名家之作。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艺术品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那些艺术品堆满了闲置的展厅,与废弃的展具、办公工具堆砌得到处都是,有些甚至被当成了垃圾准备扔掉。”文霞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文霞说,那个年代,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投身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了大量紧扣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其代表,其结晶,就是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美术创作是重要的组成元素,有关韶山和毛主席的创作也达到了顶峰。
“一定要让这些红色经典永放光芒。”2003年,为了让这些馆藏艺术品的价值得到社会的了解和认可,文霞开始着手逐个进行拍摄和归类整理。
文霞利用出差机会,走访了长沙、重庆、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专家,采集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5年的努力,她基本搞清了百余件艺术品的作者和来龙去脉,制定了相关的艺术品鉴定方案。
2008年,在韶山管理局的支持下,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举办了两次大型专家鉴定会。70多位曾经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来创作过的艺术家被文霞请到了纪念馆。他们不仅都是全国著名的艺术家,而且大都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
经过这两次专家鉴定会,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艺术品终于建立起资料完备的档案。
二十年成一剑,填补中国美术史的空白
2008年下半年,韶山管理局决定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文物专题馆临时展厅举办馆藏艺术品展,并从韶山“一号工程”有限的经费中挤出200万元,请专家对这批价值数亿元的艺术品进行鉴定、修复。此后推出的“韶山毛泽东同志馆藏艺术品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如今,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艺术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初具规模,初步搭建起国内少有的红色艺术品珍藏平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在文霞的家里,记者看到她书架上的书籍摆得满满当当。文霞说:“这些书是我多年的收藏,将近1万册,都是一些和韶山、毛泽东同志有关的书籍。通过大量查阅这些书籍,我不仅查到了一些馆藏艺术品的线索,也慢慢理清了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全国各地优秀艺术家到韶山采风和创作的历史。”
曾经到韶山创作过的画家贺安成说:“在中国美术史上,毛泽东时代的美术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形态与样式,具有独立的史学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全国各地艺术家到韶山创作的这段历史在文献中很少有记载。文霞的努力,不仅在于她弄清楚了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也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的这段空白。”
文霞梦想有一天在韶山能建立中国红色题材美术馆。她说:“要让毛泽东与韶山这永恒的话题得到传承,韶山不光是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应是红色艺术的殿堂。”
本报记者 龙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