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文论之苑

    宽广的精神向度

    ——潇潇诗歌读记

    霍俊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7日   14 版)

        潇潇近年来的诗歌,让我一直在思考女性诗人的形象和诗歌命运。观察以往的女性写作,更容易看到那些对镜自怜、高楼幽闭、伤春悲秋以及黑暗房间里自白的女性形象。阴郁甚至阴鸷的气息一度成为这种“阁楼”上写作的精神征候。在新世纪的文学生态中,女性的精神世界看起来已经足够繁复,女性在文字空间中也能发挥出感性和超验的才能,但是正是因为缺乏一种精神提升的力量,使得当下的女性写作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窄化和精神的自我沉溺,整体意义上被窄化的“私人性”日常经验以及西方话语的“自白性”所统领。

        潇潇的诗歌不仅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而且还企图建立起一种更为平衡的话语方式。换言之,“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雅罗米尔”精神疾病的气息在潇潇这里是不存在的,她的文本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诗人自恋、自虐以及空前对抗男权文化的吁求有着不小的差别。

        在潇潇这里,诗歌的功能已经不再只是黑夜体验和阁楼写作,其写作空间和精神向度也越来越宽广。这种宽广和话语可能既来自于潇潇个人的成长经验与想象方式,又来自于她自觉地疏离喧闹诗坛的独立和静然观测的姿态。其个人的精神气象和词语的修辞空间,与历史等诸多情境发生着重要而密切的关系,比如组诗《与仓央嘉措有关的情诗》、《爱的挽歌》、《英雄挽歌》以及《另一个世界的悲歌》。在这些“挽歌”和“悲歌”中我发现潇潇有着当代女性诗人少有的“情怀”力量。女性诗歌从来都不缺乏经验、情感和想象的力量,但是潇潇所特有的情怀以及带有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的质素,让她从众多面孔模糊的女性诗人群像中凸显出来。据此,潇潇这样具有情怀的女性,更容易让我想到冰雪的俄罗斯那些一生都在寒冷中上路的女性。这同时也是潇潇不断把诗歌的视线抬高到青藏高原和天空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潇潇的诗歌写作几乎每一首诗都注明了详尽的写作时间。“早晨”和“深夜”(凌晨)构成了她的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种日记体的诗歌写作方式,是否印证了女性情感与文字、时间有着隐秘而本源的关联?我认为,诗歌这种特殊的话语方式,与女性的白日梦般的幻想和浪漫化的想象方式天然融合。而限于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天然特征,一些真实而有难以释怀的细节和情感,就在这种空间里获得了不断生长和自我发现的可能。这不只是记述了一些生命状态,而且其最终串联起来的是一个人精神性的一生。潇潇在日常世俗和精神想象互相呈现中,不断舒展出内心渊薮的潮汐和冷暖,在语型和抒写方向上也大体舒缓。显然,当下的女性诗歌越来越缺乏的不是叙事、修辞、精神自白以及自身经验的表述能力,而恰恰是这种可贵的抒情能力。潇潇的一些诗歌又具有“非成人化”特征。这就使得她不能不对成人化的事物、场景以及更为云谲波诡的人性报以怀疑、诘问的态度。与“非成人化”的抒情话语方式相应,“爱”在潇潇的诗歌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无论是父母之爱、两性之爱还是普泛之爱,潇潇作为女性再次印证了“爱”之于女性诗人的不可或缺。诗歌写作就是不断窥测自身秘密和揭开周围世界层层阴影的过程。而实际上身体与灵魂、死亡之间,甚至身体的时间化、历史化、社会化与日常化,都成了潇潇不得不时时关注的命题。

        这是一个寻找另一种命运和可能的女性。诗歌成为记忆的最好容器,诗歌也成为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履历或成长方式。当黑夜将尽,曙光那支温暖但也沾上了霜露和灰尘的笔,不断地写下——幻想、墨汁、词语和心事。  (作者单位:中国作协创研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