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为非公有制企业凝魂聚魄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课题组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7日   15 版)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非公企业文化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迁、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员工思想观念嬗变带来的冲击,当前的非公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也要借鉴国外企业文化建构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非公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非公企业,本报告所指主要是民营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了解掌握我国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服务企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成立课题组,赴北京、上海、河北、山西、浙江、江苏、新疆等省区市开展实地调研,先后召开专题座谈会十余次,在全国东、中、西部数十个行业的非公企业中开展问卷调查工作,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到2012年5月,全国共有非公企业1012万户、个体工商户3756万户,从业人员近2亿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创造了近90%的新增就业岗位。非公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企业职工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多数。随着非公企业的迅猛发展,非公企业文化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非公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涌现出许多非公企业文化品牌,呈现出中国特色非公企业文化的明显特征。

     

        ⒈内生性

     

        非公企业文化是伴随着非公企业的起步、发展、壮大而产生、形成、发展的,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企业文化作为继人、财、物、信息之后的第五种资源,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经济和文化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融合与规范着企业成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激发着每一个成员的潜能,营造并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源源不断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非公企业要走得稳、走得远,除了硬件设施外,更要有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方面的软件系统的支撑。一般来说,非公企业大多是草根出生,为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能吃苦耐劳,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浙江民营企业中流传着“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的理念,体现在企业文化中就有“追求卓越,挑战极限”等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的企业精神。在非公企业中占主体地位的服装行业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共识:“无论是品牌还是时尚,其核心依然是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作为灵魂,品牌和时尚都是苍白的。”

     

        ⒉个体性

     

        企业家(企业主)的文化素质是影响、甚至是左右非公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发展趋向。非公企业的文化与经营者的经历有关,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质。许多非公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或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善于抓住市场空隙,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善于带领一群人打天下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掘金后无往不胜的自信。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联想集团的柳传志等知名企业家,都是设计规划本企业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并影响和带动了我国非公企业文化的发展;华为集团的“狼文化”,有着企业家多年军旅生涯的体悟和韬略;百度、搜狐等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大多是留学归国人员,海归精英文化的风格十分明显。

     

        ⒊融合性

     

        在非公企业中,企业文化的首要功能是服务企业经营发展、凝聚员工力量、提升经济效益。很多非公企业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软要素,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应代表企业的精神风貌、形象,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还应包括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从近年一些非公企业的管理架构设置改革上也可见一斑。如首席文化官的应运而生,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个职务,主要职责就是建构最有效率的企业文化,统筹企业文化发展全局、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帮助员工确立并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等。

     

        ⒋人文性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体现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整个企业所有员工对“应该做什么、觉得什么好、什么不许做”有明确的共识,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体现在企业愿景中,不仅有对员工物质上的关怀,更有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念,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远景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很多非公企业,如比亚迪集团、吉利汽车、娃哈哈集团等,都已建立自己的学院,教育培训企业员工,帮助员工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很多企业通过丰富多样、实实在在的活动满足员工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各类运动会、千人年夜饭、员工集体婚礼、春节团拜会、同事节、主题演讲、优秀员工评选、纳凉晚会、新文化理念竞赛等。员工参与其中,能领悟企业文化,认同企业价值观。

     

        ⒌民族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公企业文化形成、发展的巨大精神宝库,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思想,从四大名著到武侠小说,从国学经典到革命传统,都能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源泉。如浙江娃哈哈集团塑造的“家”文化,其核心内容包含了“小家”即员工个人,“大家”即企业,以及“国家”三个方面的含义,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家”文化体现了两种鲜明的精神,即自强不息、忠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革命传统精神。“爱国”是大多数非公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谐”是很多非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北京汇源集团、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企业倡导感恩文化,把感恩、孝顺作为员工文化教育的内容,给员工父母写感谢信、发红包、解决生活困难等,把企业感恩文化延展到员工家属和社会,成效十分明显。其他如团结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等都有充分体现,“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被赋予新的涵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⒍开放性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国际化程度加剧,非公企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较多。较早走向国际市场的海尔集团,提出“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其“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管理”的“海尔管理模式”,就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开放模式。在全球一体化前沿的IT业、高科技产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兼收并蓄,积累了发展的动力,如搜狐的“足及生活每一天”、网易的“网聚人的力量”等。生产了“爱国者”系列电子产品的华旗资讯集团,他们的企业文化是融合东西方象棋精髓的“爱国者象棋”文化——国际象棋的“兵”攻到对方底线就可以蜕变成“后”或是其他更具攻击性的棋子,充分展现西方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视;中国象棋中的“炮”则是中国人突出的跳跃性创新思维的体现,兼容的游戏规则和思维模式是华旗文化的最好载体。

     

        问题和挑战

     

        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员工思想观念的嬗变,非公企业文化建设面临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难点。

     

        ⒈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

     

        非公企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体现在地区分布上,东部沿海地区非公企业发达,大企业多,如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市,非公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早,内容丰富、体系健全、特色突出;中部地区,近年来非公企业不断壮大,非公企业文化发展势头迅猛;西部地区,非公企业文化活动开展较多,但总体发展相对薄弱,处在起步阶段。从行业方面看,食品、餐饮、房地产等行业非公企业文化品牌较多,新媒体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起点高,文化与管理的融合度深,一些省份和地区以代工、来料加工为主的企业则缺乏独立自主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较弱。在企业规模上,大型非公企业,企业文化发展较好,少数非公企业文化甚至与国有企业文化相媲美,影响带动着当地文化建设;一般的中小型非公企业则完全取决于企业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处于自发阶段;大多数小微企业,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⒉“标签化”现象客观存在

     

        部分非公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地位作用理解不够深入,仅停留在浅层阶段。有的企业学了一些时髦的名词,自己设计或者请人设计了一些标语、口号,粘贴在醒目之处就视为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搞了一些用来指导和约束员工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口号,没有把先进的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初步形成后便裹足不前,不重视经验总结和推陈出新,缺乏后续措施与后劲。有的企业基于“别人都在搞,所以我们也搞了”,请社会上的文化策划公司,设计出一整套抽象空洞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愿景、企业使命等“成果”,似乎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创建优美的企业物质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员工服饰的整洁大方、商标与包装的图案优美,企业文化成为一个包装漂亮的“花瓶”,流于形式。

     

        ⒊理念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从企业本身实际出发,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所处文化环境相契合,就缺乏个性,出现雷同,甚至水土不服。不少企业往往是设计一套朗朗上口、工整对仗的口号,如“团结”“求是”“拼搏”“奉献”“和谐”等。这些口号能否真实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得到员工的认同,能否真正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连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说不清楚。有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企业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高达41%,“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超过了20%,“进取”的使用率也达到了10%。这些笼统的、抽象的、千篇一律的用词,反映在企业精神及企业价值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非公企业文化的个性和特色。

     

        ⒋单向度思维现象严重

     

        关于企业文化,有的企业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员工的行为习惯、价值理念、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与企业领导的主张同质化、统一化,建设思想上的“大一统”局面。一味地强调“造人”,强调员工的接受和服从,强调员工思想上的“大同”,看不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导向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创造,最终造成员工逆反心理的产生。非公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企业主)与员工精神互动的产物,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在给员工提供物质福利的同时,更要提供精神福利,在让员工能挣钱的同时,还要参与企业文化的创造,体现个体尊严、实现个人价值。

     

        ⒌家族化负面效应显现

     

        我国非公企业许多是由个人创办的,企业管理有家族式管理特点。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数的企业产权归企业主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在决策、人事安排和利润分配上有很强的家族性。企业主常常越俎代庖,形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管理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与此同时,企业主要职位都是老板的亲戚和朋友担任,难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企业决策往往采取家长制集权,追求的往往是眼前利益,缺乏从长考虑。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疏与信任程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家族企业文化的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没有遵循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⒍社会支持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国有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指导和管理。国企文化建设有各级国资监管部门设置的宣传或文化部门负责组织推动,而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则处于“中间地带”,没有专责部门予以指导、组织、扶持。宣传文化部门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但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报道多,组织指导少;组织部门主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文化建设处于附属地位,涉及较少;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企业家(企业主),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关系不大;工商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制度检查多、事后处理多,文化建设更是擦边球管不着;各类主流媒体,在非公企业文化成果展示推介方面,更多地定位为商业行为,而非公益活动,对非公企业员工工作生活的正面报道较少,对非公企业家(企业主)形象缺乏客观塑造和正面引导。从“暴发户”到“富二代”等词汇的使用,以及一些知名企业家从财经版“沦落”到娱乐八卦版,可看出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重视度、认可度、支持度有限。

     

        思考与建议

     

        非公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也要借鉴国外企业文化建构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公企业文化凝魂聚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公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成分,直接面对广大员工群众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同时又处于各种思潮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交汇点”,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帮助非公企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准则,进一步优化、提升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为非公企业文化凝魂聚魄;另一方面,在帮助非公企业形成本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以企业家(企业主)为重点,以员工为主体,针对企业家(企业主)和企业员工的不同情况组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⒉加强指导、规范、扶持,建构独具特色的非公企业文化体系

     

        针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困难较多的实际,加大指导、规范、扶持力度。一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加强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指导,组织专门力量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做出专业设计,针对非公企业文化发展实际,在文化建设内容框架、文化建设路径、文化活动方式方法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制定发布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纲要和实施细则,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规范引导。三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文化事业经费中设立非公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运用税收减免政策等经济手段,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非公企业文化基础建设等。

     

        ⒊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独特作用,推动非公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企业党组织在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处于独特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非公企业党组织要积极参与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整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种志愿者组织的力量,帮助支持企业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搭建非公企业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沟通的桥梁,重点做好非公企业招选党组织指导员、书记、联络员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得以正常开展、企业文化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合力

     

        可考虑建立由党的各级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统战部门、文化部门、工商联、工会、行业协会等党委、政府及有关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加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党和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催生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合力。有关部门要注意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为非公企业文化建设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扩大非公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新闻媒体要有计划、分批次地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经验,非公企业一线员工中的各类模范人物,热爱祖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声誉优良的非公企业家进行系统宣传,形成有利于非公企业文化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执笔人:范希春 韩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