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与国内七省、自治区联袂全新打造,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寻找最美民族声音的综艺音乐节目——《争奇斗艳——蒙藏维回朝彝壮冠军歌手争霸赛》(第一季)的七场复赛,近日正式与观众见面。
该大赛通过层层选拔,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彝族和壮族七个少数民族的报名选手中,将评选出七名冠军歌手,即每个民族各选出一名冠军歌手。第一季节目结束后,组委会还将继续推出系列争霸赛,陆续评选出其他少数民族冠军歌手。
近期播出的是经过海选后,选手们分别在上述七个分赛区进行复赛, 角逐各区“十强”, 以便入围北京总决赛的激烈场景。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目前也在紧张筹备。据悉,总决赛将由连续七个晚上的专场决赛和一台联欢盛典组成。预计,将于5月底6月初正式播出。
这是一次民族民间“天籁之音”的大汇集。悠扬舒缓的蒙古族长调、宽广嘹亮的藏族民歌、深沉婉转的回族“花儿”、 淳朴自然的壮族山歌、旋律优美的朝鲜族民谣、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木卡姆……每一个选手的歌声都风情万种而又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他们或许从未走出大山,但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籁之音,那歌声早已飞出了演播室,通过电视荧屏,飘荡在辽阔的草原,回响在山谷里,穿行于田间地头,讲述着朴实恬淡的生活,表达着各少数民族同胞的感受与感情。
选手们的争霸比拼还在进行,无论最终哪一个胜出,“最美的歌声”其实从争霸赛一开始就已经定格。这个“最美的歌声”不属于哪一个人,而属于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用各自民族的歌声共同完成了一个神圣的仪式——向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致敬!罗伯特·舒曼曾说过,“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这次参赛的七八百位少数民族歌者及其演唱的歌曲,其实是观众了解他们所在民族的很好的窗口。他们正通过自己的歌曲展示着各自民族的风情和特点。比如,蒙古族选手的歌声曲调优美,节奏舒展,有着草原宽阔的气息,在情感表达上,则朴素豁达,深沉内在,带有强烈的抒情性,犹如醇香的马奶酒,散发出草原生活的芬芳;壮族选手的歌声或高亢嘹亮,或婉转明快,或如吟如叹,或载歌载舞,或以山歌、小调、风俗歌等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的曲曲壮歌如涓涓细流,汇成浩瀚的歌海,也难怪广西壮乡素有“歌海”之美称;回族选手们奉献的不同类型的“花儿”,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折射出回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选手和歌曲在相互比拼中,争奇斗艳,大放异彩,在展示民族音乐魅力和民族文化风采的同时,也提示着观众:最美的歌声在民族之中,在人民中间。
大赛的参赛选手,大多来自基层,有些甚至并未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只是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天生的一副好嗓子,才登上了大赛的舞台。比如,来自藏族的扎西尼玛,曾经就是个放羊娃,山水为伴、牛羊为伍、蓝天白云绿草地相随数十年。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歌声的美。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清新、自然、淳朴,才使得大赛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还有一些选手,虽然是专业出身,但却长期在民间游吟歌唱,这使得他们的歌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张力和艺术的魅力。比如,回族选手马惠茹和马爱学,都是地方文艺院团的演员,常年下乡演出,从河套平原到西海固山区,从都市的广场上到乡村的草垛旁,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歌声,跟群众的长期亲密接触,使得他们的歌声给人以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给群众送去了甜美的歌声,群众则给他们提供了创作和表演的激情。这恰好也应了米哈伊尔·格林卡(编者注: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那句话,“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可以说,选手跟群众的接近性或者说选手本身的草根性,极大地拉近了大赛跟观众的距离,这正是大家发出“民间的歌声最动听”的感慨的原因所在。
不过,近年来一些人对颇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存在着偏见,认为原生态民歌土气、难听,没有时代感,没有新鲜感,不够刺激,尤其一些青少年对音乐的“偏食”已经到了非流行音乐不听,非流行音乐不唱的地步。尽管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应该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原则,不能因为你认为民族民间音乐好,就强迫他放弃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可是面对祖祖辈辈留下的民歌逐渐成了无人继承、奄奄一息的遗产这一严峻的事实,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保护、传承、传播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人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这次央视少数民族歌手争霸赛,从筹备到跟观众见面,前后历时近半年时间,首次为少数民族歌手及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集中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难得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举办少数民族歌手争霸赛是在尽一份国家级电视台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