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打捞巨擘的遗产 补充经典的营养

    ——写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之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3日   09 版)
    1935年,梅兰芳出访苏联期间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合影。(资料图片)

        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日前首发,这套经典文艺论著的出版有些姗姗来迟——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去世75年后,才首次以完整面貌跟中国读者见面。

     

        迟到总比没有好。业内专家指出,《全集》的出版不仅为“打捞斯坦尼的遗产”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可借机给浮躁喧嚣的表演艺术界补充些经典的营养。

     

    “从生活出发”

     

        中国电影资料馆原馆长徐庄指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所以受到世界戏剧界,尤其是电影界的重视,是因为他向戏剧、电影工作者送来了强有力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和创作方法论。他强调的“从生活出发”,要求作品有“真情实感”,把握住“最高任务”,要求仔细揣摩人物的心路历程,并把它合乎逻辑地表现为形体动作,都是很重要的现实主义的原则。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他指出,斯氏体系最为突出的意义就在于,为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在中国艺术界的迅速传播并产生权威性影响,提供了创作及表演环节上的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有效地和有力地证明了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的表现力和感召力。

     

        这样的例子曾有不少。上世纪50年代,国内戏剧界受斯氏体系的影响,在舞台上创造出一系列形象逼真、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而且使得新中国的戏剧舞台出现了一批以《龙须沟》为代表的优秀剧目。中国的戏剧家也找到了将中国戏剧与斯氏体系有机融合的方法,在转化和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戏剧体系:焦菊隐——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大量涌入,在戏剧实践中多了很多参照系,但实际上我们的表演艺术并没有因为参照系增多而有所提升,艺术作品的总水准呈下降之势。”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谭霈生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越发脱离现实主义艺术原则。

     

    “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素有“戏剧创作的百科全书”之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完整的戏剧电影表导演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诗兵提出,斯氏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地去感觉,去想,去动作。

     

        对此,北京人艺元老级表演艺术家朱旭感同身受。认为“斯氏体系让自己受益一辈子”的朱旭幽默地表示:“这个老头太可爱了……他把作为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要求都告诉你了。”

     

        此外,朱旭还从斯坦尼那里明白了作为一个演员的最高境界:当年他看到斯氏体系中提出“演员不管怎么做而只管做什么和为什么做”时,并不理解——“演员不管怎么做,这玩意儿行吗?”直到后来借由揣摩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关于“三形、六劲儿、心意八、无意则十”的评价标准,他才突然顿悟:原来斯氏并非要让演员真的不管自己怎么做,而是在表述一种表演的最高境界,即演员的表演完全是下意识的状态。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许多人并不熟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但他的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却广为流传。

     

        北京人艺青年演员班赞表示,上大学时虽然老师一直强调斯氏体系的重要性,但还是“时常被这些理论搞得一头雾水,有时候就是照本宣科,有时候会觉得这些理论没太大用处”,“但在学校的排演实践中悟出一些道理后再去看斯氏的书才发现,原来人家早已经分析得十分透彻了”。自此,班赞开始坚信“每个用心读斯坦尼著作的演员,都会从内心中生发出无限的正能量”。

     

        毕业后进入北京人艺,有几年时间班赞都是跑龙套,每场演出下来演出服都湿透了。支撑他干下去的秘密有两个,“一个是每晚都可近距离欣赏濮存昕的表演;另一个就是斯氏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社会上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没有让班赞陷入迷茫困惑。“我一直铭记斯氏另一名言: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热爱艺术中的自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斯氏体系是我走到今天的基石,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带我穿过了表演路途上的黑夜。”班赞说。

     

        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在国内的翻译出版坎坎坷坷,前后经历60年,希望藉此重新振起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风气,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借鉴传承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丰富我们的电影、戏剧、表导演理论,促进我们的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本报记者 韩业庭)

     

        ■链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是前苏联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世界著名的戏剧和电影理论家、教育家。他创立的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素有“戏剧创作的百科全书”之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完整的戏剧电影表导演体系,对世界表演导演艺术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联合国公布的第一批世界文化名人中,戏剧领域仅有的两人即莎士比亚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