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了,马上要演李来梅背着瘫痪哥哥出嫁的小品了,特感人,我看一次流一次泪!”刚刚表演完太极拳的贾海棠老人拉着记者,热情地介绍着每一个节目。4月26日上午,记者随山西省安泽县“乐在周五”演出队来到该县和川村,与当地群众一起参加了被称为“安泽人的星光大道”的“乐在周五”群众文化活动。
“乐在周五”是山西省安泽县2012年4月启动的一项全新的群众文化活动。每逢周五,基层文艺爱好者上午在农村、晚上在县城,在简易的舞台上,用自编自演的歌曲、舞蹈、小品、戏曲等节目,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表达着对文明新生活的追求。
与老百姓“零距离”的舞台
“我们的演出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固定节目。只要台下有人看,有人愿意上来演,演出就不停止。”安泽县文体局是“乐在周五”的主办方,局长郝爱民向记者介绍说,在农村演出时,大伙儿的积极性特别高,邻村的人都会参与进来,一演就是三四个小时。
李庆喜是安泽县的一位普通居民,他特别喜欢“乐在周五”这个活动。李庆喜告诉记者,节目少了他就上台演,节目多了就坐在台下看。今天,他唱了一首歌,因有点感冒,发挥得不是很好,但他很满足,说“下次一定会演得更好”。
看着自己认识的人在台上表演,人们的热情高涨起来,报名参加演出者络绎不绝。83岁的老奶奶来了,4岁的小孩子来了,他们或唱红歌,或翩翩起舞,争着要在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节目也从刚开始的唱歌、跳舞发展到了乐器演奏、小品、曲艺、武术表演等,真可谓多姿多彩。
“‘乐在周五’门槛不高,是咱老百姓的舞台,只要你有一技之长,热爱表演,就可以到舞台上去!”李庆喜高兴地说,“上台时紧张一会儿,下来后觉得特恣儿,心里甭提有多舒服!”
“乐在周五”乐在百姓心中
“一条横幅,一块红地毯,就算搭好了台子。”郝爱民笑着说,“是有点简单,不过能让大家快乐舒心就好。”
最简易的设备、最经济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手段。“乐在周五”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展现风采的平台,更为基层文化的繁荣,发掘培养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为保证演出节目质量,郝爱民要求县文体局每位职工都要成为兼职演员,而且自己带头参加演出。特别是在农村演出时,他每场都要表演一个节目,或唱歌,或跳舞。文体局还专门成立了“乐在周五”办公室,抽调有专业背景的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杉杉当主任,专门负责全局的节目编排工作。后来报名参加的节目多了,王杉杉又多了一项工作——审节目。
回想起去年4月27日在县城的第一场正式演出,郝爱民说,当时自己心里忐忑不安,很怕这种形式群众会不喜欢。可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准备的凳子很早就坐满了人,后面来的人只能站着。
“县城群众都如此喜欢,如果在文化生活更少的农村,那一定会更受欢迎。”想到此,郝爱民当即决定把“乐在周五”引向深入,带到农村。
为了丰富节目内容,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演出的积极性,文体局从全县104个村选拔了104名有组织能力、有号召力,同时又有文体爱好的兼职文体辅导员,并对他们进行了专门培训。这些兼职文体辅导员就像文化的种子一样播撒到各个乡村,农村文体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在和川村演出现场,郝爱民指着台下等候的一批批演员对记者说:“你看,今天的演出,周围七八个村的节目都来了,不让谁上都会‘得罪’人,只能延长演出时间。”
“乐在周五”传递正能量
“乐在周五”是专门为老百姓开辟的表演阵地。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大声地唱,开心地笑,这就是活动的初衷。郝爱民说,“乐在周五”不仅让群众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同时还担负起了“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比如,以首届“感动安泽人物”李来梅为原型改编的小品《背着瘫痪哥哥嫁人》,就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节目。
原来,今年40岁的李来梅是安泽县冀氏镇南孔滩村人,17岁时养父母过世后,她承担起了照顾瘫痪哥哥的重任。因为有哥哥这个“累赘”,找对象一度成了她的最大难事。后来,同村小伙宋虎林被她的淳朴善良所感动,两人喜结连理。小品讲的就是宋虎林到李来梅家相亲时的故事。
“妹妹,我这个废人太拖累你了。”“哥,你说啥呀,爹娘走得早,我不管你,谁管你呀!”“‘爹不是你亲爹,哥不是你亲哥,我也不是你亲娘。可以后你哥就全靠你照顾了。’娘临终时的遗言我怎能忘记……”听着小品中这一句句感人的对白,在场的人不禁泪流满面。
“乐在周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宣传党的政策和惠民措施。采访中,安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玉果告诉记者,干板书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干板书《夸夸和谐新安泽》,就是用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惠民政策和全县的中心工作告诉大家。
在和川村演出现场,村支部书记王建国告诉记者,和川是一个3000多人的大村,以前邻里纠纷等琐事不断,他每天都为此“疲于奔命”。现在村民自发组织了3支广场舞队伍,大伙每天在一起锻炼,沟通多了,邻里关系也和谐多了。
据了解,和川村的这场演出,是“乐在周五”的第107场演出。一年来,“乐在周五”的观众累计已近30万人次。在只有8万多人口的安泽县,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奇迹。(本报记者 李建斌 邢兆远 本报通讯员 李满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