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坡上,两块十米见方的石头已经松动,黄色的新土露了出来。在距离两块石头仅四五十米远的坡下方,矗立着一座房屋。房屋随时可能被滚下的石头压垮,所幸房主人已搬到临时安置点居住。这是记者在位于芦山县太平镇胜利村看到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雅安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24时,全市共排查24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508处为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94处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崩塌330处,滑坡220处;共威胁人数140660人。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崔鹏介绍说,芦山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以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落石等灾害为主,大规模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其中,滑坡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面积大,若遇到大规模降雨,还可能造成泥石流,危害较大。
地质灾害隐患点若遭遇余震、降水等条件,很可能造成灾害。5月1日傍晚至2日上午,芦山地震灾区大部分地方降了小到中雨,个别地区还降了大雨。四川省气象台今天上午发布预测,芦山地震灾区2日至4日阴有小雨,未来24小时,灾区芦山县、宝兴县和天全县北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很大。从5月起,雅安将进入汛期,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不容忽视。
崔鹏分析说,雅安地区被称为“雨城”,降水量大,原来就是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此次地震造成了坡体结构破坏,土层松动,更加容易形成次级地质灾害隐患点。而可能出现的余震,进一步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地质灾害的灾源常常分布在距离人们活动地区较远的野外,隐蔽性强,防控难度大。崔鹏认为,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相对较小,对地表和坡面结构的破坏程度小,很多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已经形成,但并未造成实际灾害。这种隐患点的地表环境脆弱性强,潜在危害较大。
对于这些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崔鹏建议,要加强排查力度,将尽量多的隐患点排查清楚,并对它们进行危险性评估,减少可能出现的意外危害。此外,还要将灾害监测预警、居民搬迁避让和灾区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将灾害降到最小。
记者了解到,芦山地震发生后,有效防控次生地质灾害成为抗震救灾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雅安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王亚军向记者介绍说,国土部门在抓好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的同时,对909处临时安置点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其中,579处适宜安置,291处基本适宜安置,有39处不适宜设置安置点。而对于那些不适宜的安置点,将另外选点安置。
在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记者看到,一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纸贴在醒目的地方,纸上写着检测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预警信号。这些检测员需要了解隐患点的灾害种类和可能发生的危害,将可能出现的危险告知路过的群众,并要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要利用口哨等工具发布预警,将危险信息传递出去。此外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居民安置点的安全,国土部门在每个隐患点都设置了检测员。
“减轻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受灾群众的避险自救能力很重要。”王亚军介绍说,各居民安置点组织了避险自救演练,让安置点居民熟悉危险区范围、应急避险路线和应急避险场所的具体位置,提高受灾群众的避险自救能力。截至目前,地质灾害避险演练累计演练490次,人数38281余人。
崔鹏同时表示,安置点的地质灾害排查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排查工作就此结束,“许多居民都更换了安置地点,遭遇危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过同时,道路沿线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车辆无法完全绕过,危险性较大”。对此,崔鹏建议,还要在道路上加强检测,对道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灾源的判识和治理,从源头上进行检测,同时还要采取保护性措施,在隐患点的道路上架设挂网或棚子,保护过往车辆。
(本报雅安5月2日电 本报记者 杨 君 张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