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5月1日电(记者陈建强)在天津钢管集团,全国劳动模范李刚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李刚劳模工作室”。这里的成员大多是一线技术工人,主要从事电气故障诊断、电气知识培训和技术攻关。一年来这个工作室现场“出诊”50余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近300次,攻克电气设备疑难问题20多个,累计培训职工66场1920人次,总结形成了“李刚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故障处理”先进操作法。
在天津,像李刚这样由“劳动模范”向“创新型人才”转型的事例数不胜数。自去年年初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天津市380个以劳模为引路人开设的“创新工作室”,已覆盖制造、管理销售、规划设计、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劳模和职工群众搭建了锐意创新和展示才能的平台,极大提升了劳模的品牌效应,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创新各项生产技术达千余项,已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和激发职工创新活力的“发动机”。
孔祥瑞劳模工作室、杨宝连劳模工作室、袁滨渤名师工作室……越来越多的劳模工作室正成为天津各个行业的一面面旗帜。天津电力公司先后成立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专利13项,申报待批专利24项,创新项目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由“全国三八红旗手”袁滨渤领衔的“名师创新工作室”,覆盖了天津50余家中小学校,为教师队伍提供教学咨询服务;天津港“孔祥瑞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6个专业创新小组,分别以孔祥瑞、金学智、张瑞元等为核心成员,完成创新成果31项,已申报专利16项;天津海鸥表业集团创建“马广礼创新工作室”,通过老带新、师帮徒、一帮一,涌现出了“手表设计大师”周文霞、“手表装配大师”徐红英等一代新人,为“海鸥”展翅奠定了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