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时代先锋

    只有执著,才能创造奇迹

    ——记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拐子湖气象站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9日   03 版)

        走进巴丹吉林沙漠拐子湖气象站,这里有一群观云测天的人。55年来,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拐子湖气象站地面错情率始终保持在0.0‰,报表合格率100%,曾获全国双文明建设优秀集体奖,被评为全国、全区及全盟气象部门先进集体。此外,站内职工先后有5人获得“全国优秀质量测报员”荣誉称号;12人获“全区优秀质量测报员”荣誉称号。201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拐子湖气象站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固守“鬼见愁”

     

        4月15日,记者到拐子湖气象站实地采访,当火车驶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时,看到此时的额济纳旗漫天黄沙,吹得人们无法睁开双眼。

     

        拐子湖气象站地处有“死亡之地”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北沿。方圆百公里内常住人口不到20人。这里年均降水量只有41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4523.7毫米;年均大风日数130天,年均沙尘暴日数30天,当地人称之为“鬼见愁”,联合国有关组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宣布,该地区不适宜人类生存。1992年,这里的学校迁走了,邮局撤走了,班车停发了,就连唯一的小商店也关了门。只有拐子湖的气象人和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仍然固守在这大漠深处。

     

    使命重于泰山

     

        拐子湖气象站建立55年来,一直承担着地面测报、生态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常规业务,拐子湖气象站距酒泉卫星发射场区直线距离180公里,直接肩负着为国防航天事业提供气象保障的使命。

     

        拐子湖是沙尘暴的源头之一。每次沙尘暴来,气象站就要被掩埋。一个人根本不能完成各种观测,全站职工会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观测员在“人墙”保护下观测。打开百叶箱的门,都得两个人合作,要不大风就把门吹走了。沙尘过后清理淤沙、保护观测环境和生活环境,成为沙尘暴过后气象站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有时旧沙还未清理完,新的沙丘又拔地而起。55年来,站内共计清沙约30万立方米。

     

        1996年工作至今的拐子湖站站长巴音那木尔说,越是天气恶劣,我们越要时刻观察。我们每天进行8次定时观测,24次航报。拐子湖气象站的沙丘移动观测项目、风沙观测试验场的各种参数,能够判断巴丹吉林地区出现沙尘天气情况、沙尘随高度空间分布状况,为巴丹吉林沙漠气象研究和下游地区沙尘暴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在自治区气象局党组的领导下,拐子湖气象站综合改造竣工了,如今拐子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栋漂亮、整洁的800平方米办公及职工公寓楼拔地而起;新建了风光互补电站;新修的蔬菜大棚、新打的深水井、新建的燃油锅炉,以及电视、电话、互联网、阅览室、活动室、交通工具一应俱全。(本报记者 高 平 光明网记者 侯 兵 王玉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