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文化记忆

    从《太真外传》到《梅兰霓裳》

    梅葆玖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7日   07 版)

        三年前,中国戏曲学院启动了《梅兰霓裳》科研项目,国戏副院长、该剧导演周龙先生邀我参加,我和吴迎先生一起参与了这一项目。

        《梅兰霓裳》是根据一二三四本《太真外传》改编的,说的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该剧由于魁智、李胜素、张晶、贾劲松等主演,将于5月17日起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三场。

        我父亲梅兰芳先生的《太真外传》我没有赶上,此戏上世纪20年代初创排演出,他最后一次在大陆演这出戏是1938年4月12日在上海天蟾舞台,演的是三本,从“禄山求职”、“七巧盟誓”、“禄山逃走”演到“翠盘艳舞”。当时我才四岁,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以后我父亲没有动过这出戏,片段也没有演过。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都是看师姐言慧珠演的,至今电视里还经常放她当年录音制成的“音配像”。

        《太真外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蓄须明志在上海家中授徒、作画,却让我不断地听他《太真外传》的唱片,这是我父亲精力最旺盛时期的唱和念。1930年到1936年之间,六大唱片公司对这出在唱腔音乐、舞美构思、扮相行头、舞蹈表演都有显著创新而红极一时的梅派名剧一拥而上,录制和出版了十一张唱片,创纪录之最。这些经典唱段在国内外戏迷中流传至今,尤其在港台地区和美国、日本、欧洲票房里。学唱梅派的,无一不会《太真外传》,台湾地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专业剧团在我的在台师姐们指导下,原封不动地排演一二三四本《太真外传》连台本戏,并拍成了舞台电视片,在中华电视台播放,甚至在票界都自筹资金排演了全本《太真外传》。

        我是在1994年,准备梅兰芳剧团重建的前夕,为了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在曾经参加我父亲当年《太真外传》演出的“富连成”科班的刘元彤、徐元珊老师的指导下,整理重排了一天演完的全本《太真外传》,时间是三小时一刻,内容包含了“太真观定情册封、华清宫温泉赐浴、沉香亭太白醉写、御书楼望阙献发、长生殿七夕盟誓、庆寿筵杨妃舞盘、马嵬驿兵变殒命、玉贞观君妃相会”等。

        《太真外传》从上世纪20年代四本连台本戏到90年代一个晚会演完的新编古装戏,演出时间从八个小时减缩到三个小时,从四个晚上到两个晚上再到一个晚上,这是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现如今,种种的原因,给我们带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晚会上我们只能把它折成折子戏,告慰可敬的戏迷,过一把戏瘾。

        今天中国戏曲学院以“艺术传承首先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首先是教学传承”的正统理念,以教学实践为根本,通过学院的研究,将梅兰芳艺术创作高峰时期编创的古装歌舞代表剧目《太真外传》,改编为两个小时的《梅兰霓裳》,分“道宫定情、华清赐浴、长生盟誓、骊山羽舞、马嵬殒命、玉真仙会”六个场次,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音频和真人现场表演互动的形式,在舞台上再现从我父亲梅兰芳到我再到梅派第三代、第四代传人教学传承的全过程,通过动漫展示与舞台呈现相结合的形式,对梅派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剖析解读。

        我很高兴参与了这一划时代的京剧革命之作,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最传统的民族文化。

        八十学吹打,自古而有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