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是记者,更是建设者

    ——湖北“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发蝴蝶效应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7日   01 版)

        “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建设者中的一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姿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这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给《湖北日报》的来信中对“记者”的定位。

     

        正是这封来信,《湖北日报》开设“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专栏,在新闻界乃至全国激起千层浪。中国记协联合25家媒体发布了《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书。“我是建设者”的声音持续发酵,《湖北日报》、《长江商报》等媒体收到讨论来稿、采制报道300多篇,刊发专版10多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与关注。

     

    记者,有担当与情怀的服务者

     

        “作为新闻人,有担当才能勇于奉献,有情怀才能自成高格。作为建设者,新闻人需要具备一种兼爱利民的情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德才说,“建设者”的角色定位,显示的是新闻人的“担当与情怀”。这种情怀不是“无冕之王”的优越感,也不是“新闻民工”的消极意识,更不是“局外人”的冷眼旁观,它需要记者俯下身子,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是一种力量,它把“他们”变成了“我们”。在湖北“百名记者基层蹲点调研”活动中,湖北广播电视台的艾涛在黄冈市红安县蹲点采访一个多月,和红安大布手艺传承人黄珍兰一家成了好朋友。

     

        “她非常想实现大布商标注册、大布手艺传承、申请创业贷款这3个心愿,让我深有感触。”感受着黄珍兰的梦想,艾涛没有仅仅简单记录黄珍兰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在报道中培养她的商标意识,陪着她跑镇政府盖章、到县劳动局填表,帮助她申请小额贴息创业贷款。

     

        “现在黄大姐不仅织布卖布,还参加县里各种大布纺织培训展销活动,日子越过越红火,红安大布的行情也越来越走俏。”艾涛开心地说,“如果媒体人是促进共圆中国梦的建设者,那么,我们圆梦的具体行动就可以从帮助一个个家庭圆梦做起。”

     

        “责任媒体需要百姓情怀。”谈到“建设者”,全国人大代表、“信义兄弟”孙东林有点儿激动:“我得到这么多荣誉,全因媒体的建设者意识,正是因为他们细致入微,对普通民众的责任情怀,社会的正能量才得以释放。”

     

    记者,时代真实的记录者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誉毁忠奸。”这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对记者的认识。记者这个职业和手中这支笔重如千钧。

     

        力量来源于真实。“媒体人做好建设者,首先要把真实放在首位。”湖北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编剧彭先进说,“面对事实,不断追问真相;面对人民,如何彰显赤子情怀,这是新闻的力量与价值体现,也是新闻的责任与使命所在。揭秘、批评固然有趣,但不应是媒体追逐的目的。”

     

        曾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华社记者陈芳,在“记者社会责任”讨论会上问道,“作为记者,我们是否真正做到对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时代画卷真实、客观、全面地加以呈现?”

     

        真实不只是局部的真实,更是整体的真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就说:“媒体报道需要有大局观、整体观、报道要小心核实,多方求证,拒绝用个案来判断整体。”

     

        江城最美护士、道德模范代表肖芳也告诉记者,在她救人之前,“小悦悦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全国各地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扶、救老人反被讹诈的报道充斥报纸和网站。“看到这些报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这不应该是社会的全部。”肖芳担心地说,“当这些报道越来越多,我发现社会上一些人开始选择明哲保身,回避责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网络编辑的一次冲动、一次点击就可能让虚假、负面报道以几何速度在社会上转发,光明网副总编辑吴小京说:“要克制对负面、低俗、搏眼球的新闻报道冲动,以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为重,客观适度地报道,增强社会责任感。”

     

    记者,舆论监督的引导者

     

        随着“争当建设者”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也有社会人士担心矫枉会不会过正?担心在“建设者”的号召下,媒体是否只会一味地“唱赞歌”?

     

        “做建设者,并不是要回避负面事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夏琼说,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媒体积极主动报道社会事件,不仅有利于满足民众知情权,还能有效纠正民众对一些事件的误解,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也有不少新闻工作者表示,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是必要的,但监督的出发点、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监督的效果,应该是建设性的,关注社会效果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记者要“用激情燃烧自己,以理性奉献社会”。因为理性,《楚天金报》在不少媒体对“杨丽娟事件”大肆炒作之时,却急踩刹车,停止报道“杨丽娟事件”。“放弃一条夺人眼球的热门新闻,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读者,丢失一些市场份额。但这种选择,是对社会的负责。”楚天都市报记者韩少林说,“放弃,也是因为爱。”

     

        老新闻工作者在信中说,新闻媒体是社会现象的“放大镜”,是社会舆论的“扩音机”,新闻报道的毫厘偏差都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倍加效应。心态的失准很容易带来报道的失误。因此,在价值观多元复杂的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媒体有清醒的认识,专业的判断,不猎奇,不媚俗,不跟风。(本报记者 夏 静 湖北日报记者 赵洪松 本报通讯员 刘小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