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

    产业论坛

    文化产业研究莫负春光

    张玉玲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5日   16 版)

        近日在澳门举行的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各方学者汇聚,从大家交换的名片中,就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变化: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更多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专科学校也都开办文化产业的专业学科;研究文化产业学者们的头衔更大了,不再是“所长”,大多升格为“院长”;学者们的职务更多了,不仅仅是本校的老师,还是其他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各地方政府的咨询顾问……

        在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学者们受到社会的重视,也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正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经济学家一样,文化产业的红火发展,也使得文化产业的研究从“冷门”“偏门”变成了“热门”。

        研究者多了,难免鱼龙混杂,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段位”,研究水准和实力自然也有高下,这其中不乏一些跟风者或投机者,降低了研究的门槛。有的连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也能“无知无畏”夸夸其谈;有的停留在过去的研究上,换着新词和新说法“炒冷饭”……总之,文化产业一线人士感觉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不“解渴”,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参考。

        研究能力有高下,通过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可以提高,但研究态度的不端正,就需要从思想上重视,专家们应珍惜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光”,不能误导产业发展。一个地方的宣传部长抱怨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对发展文化产业有热情,但具体怎么发展真是不太懂,真心诚意地请来文化产业的知名专家作规划,没想到专家要价不低,但提供的规划水准却很低,完全没法落实,最后只能将一纸规划锁在抽屉里了。不仅几十万元的规划费打水漂,也让大家对文化产业有些失望了。”

        另一个地方政府的领导气愤地讲了更“恶劣”的情况,有专家到当地走马观花地调研了两天,就开始让学生们作文化产业规划,不加具体分析,把以前做过的规划原封不动地套用过来,可笑的是原来城市的名字都没删改干净,还留在新的规划里就交给地方政府算完成任务了,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张冠李戴”。

        专家们都口口声声地说,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需要区别对待,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应“量身定制”,可实际情况却是,专家们太忙,静不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个地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相应的发展方案。可以想到,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都没摸清楚,对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都不明确,就敢“指点江山”,对地方的文化产业中长期规划提出意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同质化”和“简单化”,不同的地方给出相同的“药方”,几乎都是老套路:建立园区、发展主题公园、打造影视基地……

        文化产业研究者怎样才能不负春光?学者们应紧扣时代脉搏,能“接地气”,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战略思考和实战指导。一方面文化产业研究需要“跨学科”,深入研究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结合的具体内容;其他专业的学者也将进入,给文化产业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血液。一些学者在前些年对文化产业进行思想启蒙时“功不可没”,现在也要与时俱进,毕竟几年前的文化产业和如今的文化产业在发展环境、认知水平、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都不一样了,还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新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研究要吸引一线的文化企业家加入,他们来自第一线,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很有发言权,凭着他们的领悟和体会,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可以让后来者少走弯路,也可以给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素材和实证基础。

        文化产业是个新的产业,其发展历程不到十年,既有“成长的烦恼”也有“能力的不足”,既给每个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给每个研究者带来“不断学习”的挑战。研究者只有不断向实践学习、向其他学科学习,才能始终走在文化产业的理论前沿,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去迎接更美好的春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