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重回“内史第”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5日   09 版)
    复原的内史第“汉石经室”场景。本报记者 颜维琦摄
    黄炎培青少年时期的手抄本。本报记者 颜维琦摄

        一座东海边的小镇中心,一个1800多平方米的大宅院里,近百年来走出了黄炎培、胡适、宋氏姐妹等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人物。从这一点来说,上海或许再难有一处房子和它媲美——

     

        上海浦东川沙镇的“内史第”日前正式对外开放,一段段传奇风云清晰闪回。

     

    从“黄炎培故居”回到“内史第”

     

        对于这处位于川沙镇新川路的宅院,当地人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依然保留着三进院落的格局。只是前两进院落早已成了大杂院,上世纪80年代拆除改造,只留下黄炎培出生的第三进宅院。如今,新川路上的道路指示牌依然写着“黄炎培故居”。

     

        1993年,现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黄炎培故居管理科科长的徐汇言在搜集研读黄氏史料的过程中意识到,他工作的这进院落背后,还有许多几被遗忘的故事。

     

        徐汇言告诉记者,“内史第”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祖上所建,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树镛的妹夫,两家是“亲上加亲”,所以黄家四代都住在此大院。著名音乐家黄自、民主战士黄竞武、水利专家黄万里等黄氏子弟都出生于此。宋耀如与倪桂珍夫妇携子女于1890年-1904年在此生活了十余年。胡适与“内史第”也有过不解之缘。

     

        几经论证,2004年浦东新区正式立项修复“内史第”,有关部门请来上海交通大学古建筑修复专业的学者测定建筑年代,再通过查阅相关史料、研究当时当地建筑特色、收集本地人回忆等,悉心规划,力求复原一个“原汁原味”的“内史第”。

     

    “内史第”的“奇遇”

     

        青瓦、白墙,复建后的“内史第”透出典型的江南民宅特点。踏入大院第一进,右侧是胡适曾经居住过的厢房,摆放着胡适的睡榻和生前用过的茶具等;左侧是宋庆龄曾经做过礼拜的福音堂。据考证,宋庆龄1893年出生于“内史第”第一进宅院西侧沿街房内,并在院内生活十多年。

     

        正中是作为客厅的立本堂,立本堂左侧是黄炎培和其堂兄开办的浦东第一所女校——开群女校。穿过立本堂就进入了黄炎培1878年出生的第三进宅院。

     

        徐汇言告诉记者,1890年,“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来到川沙传教。倪家是当时川沙的大户人家,倪桂珍的父亲看中宋耀如,将女儿许配给他。宋耀如和倪桂珍夫妇遂租住在“内史第”沿街坊,相继生下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直到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徐汇言认为,对于宋氏姐弟的出生地尽管仍存争议,但从宋庆龄的“川沙口音”,宋庆龄曾在此不慎从独轮车上摔下而在眉宇间留下疤痕等事,都可佐证“内史第”是其出生地。黄炎培长宋庆龄15岁,清楚地记得当年宋氏姐弟在“内史第”居住的房间。1959年他的一则日记中记载道,“晚上中苏友好庆祝会上,主宾席我乡浦东人有三:张闻天、宋庆龄,我。”

     

        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1891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大东门瑞馨泰茶叶庄内。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和黄炎培的父亲是同僚。1892年,胡铁花奉命调往台湾,尚在襁褓的胡适就随母亲冯氏来到自家开的川沙胡万和茶庄,住进了离茶庄很近的“内史第”。复建后的“内史第”里,还专门模拟复原了胡家茶庄的一角。

     

    擦亮城市里“被遗忘的角落”

     

        站在复建一新的“内史第”里,徐汇言有些感慨。亲身感受到故居保护之不易,让他有了更多思考。

     

        徐汇言告诉记者,事实上,“内史第”文物布展工作比重建工作更困难。由于拆迁、历史久远等原因,许多文物古迹已不复存在。早在1994年,徐汇言就开始搜集和黄炎培有关的各种实物。2004年,“内史第”复建立项通过后,徐汇言和同事们赴全国各地寻找黄炎培、宋庆龄、胡适的遗物,力求呈现更完整的院内原景。

     

        徐汇言介绍,“内史第”的“镇馆之宝”有好几件,包括黄炎培在少年、青年时期的两本亲笔手抄本。黄炎培的侄子,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世界第一导师”的著名音乐家黄自,上世纪20年代使用的施特劳斯钢琴原件也在这里展出。

     

        “人们常说,中国文明3000年看陕西,1000年看北京,100年看上海,丰富的近代百年历史文化遗产是上海的独特优势。”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上海市政协常委俞亮鑫曾持续十年追踪报道“内史第”,呼吁关注城市里那些被冷落、被遗忘的历史文化资源。他建议,尽快为沪上历史文化旧地加标注,以立碑、挂牌形式,在增添城市历史文化氛围中,强化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内史第”的复建并不完美,缺憾也在所难免。但至少,它的修缮和开放,让我们得以触摸一段历史,温故而知新,更启示我们,对城市历史的保护,可以做得再早些,再多些,再细致些。(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延伸阅读

     

    “内史第”

     

        “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占地3423平方米,建筑面积1868平方米。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祖上所建。沈树镛官至内阁中书,上任前回乡修缮老宅,命名为“内史第”。“内史第”曾以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黄炎培曾说“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