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中国电影如何赢得世界关注

    ——写在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之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4日   09 版)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的“天坛奖”,吸引了56个国家和地区的531部影片参赛,其中15部中外优秀影片入围,角逐“天坛奖”10个奖项,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美国奥斯卡主席霍克·考奇、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中国导演顾长卫、韩国导演姜帝圭等电影界重量级人物齐聚北京,探讨电影的未来之路。他们心中的好电影标准是什么?中国电影如何拍才能赢得世界共鸣?

     

    观众看得懂的就是好电影

     

        什么样的电影是成功的?

     

        “无疑是观众看得懂的电影!”首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如是说。他导演的电影《爱情的奴隶》《黑眼睛》《蒙古精神》《十二怒汉》等荣获过戛纳国际电影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他认为:“一部电影如果需要导演来揭示它的深意,显然是不成功的。电影需要观众自己去感知其中想要表现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观众看得懂的电影就是成功的电影。”

     

        担任过多个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说,电影节的成败取决于参赛片整体质量,有足够片子可以选,评出的电影就更具价值。他表示,参加“天坛奖”的影片水平很高。首届“天坛奖”只设立10个奖项,非常正确。如果再少一点,含金量会更高。

     

        “天坛奖”评委、中国导演顾长卫认为,电影是多样化的,观众也是多样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观众缘。只有兼容并包,用多种多样的故事和风格,才能把中国悠久的文化与丰富的社会形态向世界传播。

     

        作为英国导演协会主席,“天坛奖”评委艾维尔·本杰明认为,“中国与英国、法国电影没有什么不同,都希望被听到心声。我们所讲述的故事永远是具有全球性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以及这个国家人民所度过的那些日子。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观看了50部中国电影,我看到了新的东西,不同的文化,也看到了在我生命中每天都在思考的东西。”

     

    应多拍打动人心的电影

     

        电影节上,两部高票房的中国电影《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也引起热议。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著名编剧柳建伟近日在第四届“中国影协杯”编剧高峰论坛上直言不讳地表示,《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电影虽然票房一路走高,但从长远看对人民利益有损害。两部片子属于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然主义阐释。

     

        尽管《泰囧》票房一路高歌,然而在美国却遭遇了滑铁卢,为什么中国电影总出不了国门?

     

        应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奥斯卡主席霍克·考奇表示,中国电影想要走向世界,光靠《泰囧》这样的喜剧是不行的,中国电影要多拍一些讲述人类共通的人性故事。

     

        霍克·考奇认为,喜剧走向世界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每个国家的笑点不一样,《泰囧》在美国遇冷是正常的。中国电影要想走向国际,赢得全世界的关注,应该多拍感动人心的作品。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中很少出现中国电影的身影,这与电影故事有关。国界并不重要,只要故事打动人心,就能让中国以外的观众认可。像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不管在哪个国家都能产生共鸣。中国电影人应该看看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5部影片,思考他们之间有何共同点。

     

    中国缺乏有灵魂的电影

     

        2012年中国生产故事影片745部,电影总票房170.73亿元,观众人次达15亿。然而反观中国电影,能够走出国门、引起世界关注、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这是中国电影的遗憾。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表示,现在中国缺乏有灵魂的电影。目前中国的一些电影,过多的营造视听奇观,刺激受众视听感官,冲淡了电影文化本应该带来的精神美学。一年生产700多部电影,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电影太多。近10年来,中国的电影产业化发展速度惊人,票房从9个亿增长到170个亿,回过头来看中国电影,缺乏经典品格的电影,或者说具有经典人文品格和审美品格的电影偏少,这不得不引起电影人的反思和警惕。

     

        香港导演吴宇森认为,有文学性的电影才算是好电影。电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拥有很强的文学性。他说:“一部电影,能够让你哭,让你笑,让你产生感触,它就具备了成为好电影的基本条件。事实上,从电影史来看,那些真正能够成为经典的电影,大多是一些文艺性比较强的电影。”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认为,电影虽然不能拯救任何人的生活,也不是济世良药,但要为观众考虑考虑,让观众能看懂,打动人心才能产生心灵共鸣。(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