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几天前,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访谈会上,校方特别邀请了一位普通的宿管员向学生传授读书经。这位宿管员叫周凤琴,在该校工作10年间,只有高中学历的她听过200多期人文讲座、读了数百本书,其求知好学的精神打动了无数学子。
本刊特摘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访谈活动上的讲话,以飨读者。
读书是为自己的成长
——“根叔”请楼管阿姨唠“书经”
一位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楼管阿姨,凭啥给大学生传授“书经”?4月17日,带着疑惑与不解,记者与200多位华中科技大学学子一起来到了该校举办的“学在华中大、共襄中国梦——读书与梦想”访谈现场一探究竟。
57岁的紫崧学生公寓13栋管理员周凤琴是第一次当嘉宾,感到特别紧张。10年来,她听了246场讲座,留下10多本笔记,这让许多学生自叹弗如。
视频中,周凤琴狭小的房间里到处是书本,据说有300多本,每一本她都认真读过。“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前几天有个学生来找我说,阿姨,这三年来我帮你在图书馆里借了100多本书。”她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惊叹不已,有人甚至“哇”地喊出了声。从文史类书籍到艺术类书籍,甚至军事类书籍,周凤琴坦言自己看书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只要感兴趣的就去看一看。
周凤琴的好学精神和质朴的话语感染了在场听众,其中也包括坐在台下的校长李培根。他跟着学生一起,为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一次又一次鼓掌。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表示,他偶然看到有关周凤琴的报道,觉得她的事迹很值得大家学习,所以想请她来和学生聊一聊。
关于读书,李培根还建议,一个人不仅要读一些对工作、专业需求有用的书,还要善读没有特别目的的“无用”之书。此外,还要读“无字”之书,比如旅行就是在读“无字”之书。他认为,大自然就是一本奇书,大海、大山、沙漠,都可以读出很多东西。社会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去想,去思考,悟性也是从中而来的。(张雯怡)
读书与梦想
在我从媒体上看到了周凤琴女士的报道后,觉得她平凡的事迹值得我学习,当然相信也值得我们广大同学学习。
“学在华中大”是我们的传统,周凤琴女士的读书,为“学在华中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共襄中国梦”也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梦”,是现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很关注的。“中国梦”的基调是希望我们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梦”是靠每个人具体的梦共同组成的。我想,实际上周凤琴女士的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同学们要从她读书的经验中有所启发。
我想大家可能都想知道,周凤琴女士现在读书为了什么?同学们读书,可能是为了将来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当然这些都是国家需要的,这是你们的梦想。但是周凤琴女士大概不想成为科学家,也不想成为企业家、政治家,她为什么读书?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恰恰也正是这一点令我更加尊敬她。
哲学家赫舍尔曾经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是谁?他的观点是,人始终处于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未定型的状态,所以人始终在成长,这个成长一直到人生命的终结。我想,周凤琴女士读书实际上就是为了她的成长。她不想成为科学家、政治家等,她读书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她还在成长,这个成长我相信会一直持续到她生命的终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她这样去想。我们的一生其实都在不断成长,这个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我还有一个感慨,周凤琴女士读的很多书是没有特定目的的。像我们读很多书,很多时候目的很明确,为了专业或者工作所需。我们要善于读书,不仅仅是要读有用之书,所谓有用之书是指有特定的目的,为了工作和专业需要所读的书。我们还要善于读无用之书,这个无用之书则没有特别的用途和目的。读无用之书是很重要的,不善于读无用之书就很难丰富自己。孔子讲“君子不器”,我们如果只读有用之书充其量只是一个“器”。其实,无用之书并非真的“无用”。无用之书读多了,真可能有大用。
我从周凤琴女士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她令我非常感动。其他几位嘉宾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陈骁,他四处旅行,这就是善于读无字之书。在旅行中,我们可以接触大自然。大自然更是一本奇书,从中可以读到很多东西。当你看到浩淼的天空,你会觉得心胸很开阔;当你看到大海、大山、沙漠,都可以从中去读很多东西。不仅是大自然,社会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要善于去读这种无字之书。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何谓读无字之书呢?你要去想,要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会从中不断领悟。
同学们现在很年轻,更是应该抓紧时间多读书。大学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一个人的未来影响也是很大的。希望同学们向周凤琴阿姨学习,向其他几位善于读书的嘉宾学习,多读点书。
让书籍丰富我们的梦想,让书籍成就我们的梦想!(李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