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觉得使不上劲,每一点带着家国理想的建设都有的放矢,虽然我们不在震中一线,但其实谁都没有离开过那里。
中国进入“芦山时间”,每个人都与雅安同在。
从灾区传来的每一点信息:一个生命的殒灭、一条救援道路的打通、一支医疗队伍的进驻、一批救灾物资的运达、一个受伤女孩的微笑、一位遇难母亲的姿势、一声新生婴儿的啼哭,都紧紧牵动着数十亿人的心弦。
每个人都恨不得自己就在现场,亲自辨寻来自废墟下微弱的呼声,亲自将食物和药品手提肩扛,亲自打通生命的通道,亲自挖掘救命的水源,亲自照顾每一个惊慌失措的老人,亲自安抚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在担架旁紧紧握住那些冰凉的手,在简陋的手术室内听到一个人重新恢复心跳……
但是,即使参与救援的热望如此难以抑制,我们也明白,不能所有人都奔向现场。三天以来,虽然不占道、不挤占通信资源、“让出生命之路”已经成为舆论共识,但仍有私家车和社会车辆开进抗震救灾应急通道。虽然,政府与民间齐声呼吁不要冲动地进入灾区“志愿服务”,仍有大量没带任何食品和户外用品,只凭着一腔热情进入灾区的大学生。新闻报道显示,芦山县龙门乡抗震志愿者总指挥最多的一天就劝退了1500名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让路也是救援,减负也是帮忙,冲向一线的热情展示了一个社会的伦理温度,而不盲目的热情,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理性高度。
让我们这样参与救援。走向献血车,选择捐款捐物的平台,这是最日常、最“不新鲜”的援助,却是经验里正能量最大、负影响最小的方法。请选择那些有着成熟救灾、援建、物流经验的公益平台,因为我们的选择本身也是对资源的梳理和整合。
让我们这样参与救援。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工具,传递救援信息、帮助寻找失去联系的灾区亲友。地震刚发生时,电话与短信无法即时接通,网络曾成为最有效的信息交流工具。在接下来的救援与重建中,它也将是参与度最大、覆盖面最广、最不留死角的沟通平台。
让我们这样参与救援。在最需要共赴时艰的时刻,做舆论理性的维护者。不偏听偏信,不信谣不传谣,不消费灾难、不攀比捐款,不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地指责和呵斥,也不以抽象的标准苛求现实的救援。弥合而不是扩大社会分歧,整合而不是判隔官方与民间。
让我们这样参与救援。如果说“72小时”的黄金救援更需要“急”与“快”,接下来的灾后重建则更需要韧劲与耐性。请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参与这场更漫长、更广义的“救援”,这是对死者的告慰、对生者的帮扶,也是从源头防患未然、减少未来同类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
让我们这样参与救援。即使不能亲自救一个人、送一箱水、重建一所民居,那么至少为了更好的交通、更好的医疗、更好的社会保障而努力。成熟的现代化建制是展开高效救援的条件,完善的社会保障则会把灾难的损失降到最小。
别觉得使不上劲,每一点带着家国理想的建设都有的放矢。无论应对灾难的具体措施如何,大体说来,它的好与坏都和国家的盛与衰成正比。让我们这样参与救援,虽不在震中一线,但其实谁都没有离开过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