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修养,一种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在4月22日结束的第23届全国书博会上,一批知名作家和学者纷纷亮相,和众多读者面对面谈作品,话阅读,成为书博会上倍受瞩目的文化景观。
写书人,也是爱书人
全国书博会一向是新书发布的最佳平台,这次也不例外。王蒙、梁晓声、周大新、倪萍等,都带着新作来到海南。写书人也是爱书人。除了介绍自己的作品,阅读依然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王蒙带来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小说以作者在新疆伊犁的生活为原型,表现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宗教文明。
当被问及对现在年轻人的文学创作有何建议时,王蒙表示看过现在网上流行的一些年轻人的作品,“我觉得现在人们在运用语言和文字上面有很大的进展,有一些东西都写得非常自然,也很有自己特殊的角度。”王蒙提出,还是要阅读经典,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微博上,“零碎化的只言片语的思想,固然很容易被接受,但和深沉有力的思考和写作还是不一样的。”
梁晓声带来了四部新作。《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是梁晓声二十年思考的结晶,收录1993-2013年间梁晓声随笔43篇;《忐忑的中国人》以另类观点透视中国发展中的困惑;《返城年代》被看做是梁晓声知青文学终结篇;《懦者》以抗战为背景刻画了一位看似懦弱的抗争者,被认为是他的“转型之作”。
梁晓声说:“对一个人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此次携带最新中篇小说集《向上的台阶》亮相。谈到阅读,周大新表示,他推崇托尔斯泰的作品,原因是他认为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都体现出一种纯粹的爱,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周大新说,作品需要从思想上影响和感染他人。如果要写作,就要创作有自己思想和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
倪萍近年来佳作不断,这次又携新著《倪萍画日子》出现在书博会儋州分会场。谈起读书,倪萍说:“我家满屋子都是书,什么样的书都有,平时它们就是我的朋友,读书不会孤单,如果不读书,精神饥渴是很可怜的。”
“阅读可以使人生更精彩”
虽然没有带来新作,但是由于之前作品在图书市场上积累的超高人气,阎崇年、于丹、杨红樱等作家,都是这几年书博会上的常客。
尽管很快就将年满八十高龄,学者阎崇年依然精力充沛。谈到现代人因生活太忙碌忽视阅读的说法,阎崇年以自己研究多年清史的成果进行了反驳,“康熙皇帝每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读一个时辰(两小时)的书。你不可能比康熙还忙。”
阎崇年毫不讳言地指出,如今很多人读书太过于功利,仅仅为了实用,在他看来,读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心灵的感悟。学习书中的精髓,悟出生活的道理,并能用于实践,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韩少功曾任《天涯》杂志主编。谈到新媒体对传统期刊的冲击,他仍然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文学期刊对读者有引导作用,为中小作品提供了舞台,对这类作品具有保护作用。文学期刊还能综合平衡市场压力,因为它是综合型的,市场效益强的作品能够包容配合市场效益差的作品,使这部分作品有生存空间。
于丹的多部作品曾在近年的图书市场上畅销,她在写作上的成功正源于多年的阅读积累。“我对文字的信任胜过语言,所谓的语言风格也是源自阅读。”
于丹说,人年轻的时候要读很多“有用”的书,那是为知识;但是人年华渐长,开卷有益,要读些“无用”的书,为生命的感受,为内心的沉淀。“‘有用’和‘无用’的书相随一生,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我们今世流光中真正的幸福。”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在书博会三亚分会场与众多小读者展开了互动。她表示,尊重小朋友的想法,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是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条件。她透露自己的新书《笑猫日记》第18本将于“六一”儿童节亮相,新作品的名字没有确定,目前暂命名《会唱歌的小猫》。
杨红樱寄语三亚的小读者:“多阅读,因为阅读可以使人生更精彩。”其实对成年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本报记者 周立文 吴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