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心系雅安

    争分夺秒 不留死角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3日   05 版)
    4月22日,武警四川总队一支队在思延镇清除危房。本报通讯员 刘海山摄

    亲历“决战宝兴”的排兵布阵

     

        4月22日,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后第三天,整个救灾力量,把眼光投向道路难通的宝兴县。“决战宝兴”,成为战地口号。

     

        道路险峻 挡不住抢救队伍的车轮

     

        一大早,还在芦山县的本报记者组,搭乘四川电力公司德阳电力抢救队的车,向宝兴县灵关镇进发。灵关镇距震中七八公里,是从雅安经芦山运送人员、设备和物资的唯一通道。宝兴县五万多人,两万多在灵关。

     

        决战宝兴,就在灵关镇。

     

        早8点从芦山县金花变电站出发,堵了几个小时后,车队终于冲出“车海”,驶向灵关镇。刚走了两公里,道路险峻起来。道路坑坑洼洼,更让人担心的是,一边是几十米深的河谷,一边是负角度的峭壁。可以说,车队在类似一个被切掉一半的隧道中走走停停。车顶是倒挂的岩石,飞落的小石块砸在车顶,啪啪啪地敲打着记者的心。

     

        一路上,不时遇见被砸成废铁的汽车,更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为了躲避飞落的岩石,半个车身冲出去,悬空在河谷之上,但最后仍没能躲开,车顶被砸了一个大坑。

     

        然而,危险,挡不住抢救队伍的车轮。

     

        一路上,物资运输车、救护车、抢险车穿梭往来,更有背着双肩包的志愿者,徒步前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消息显示,截至4月22日10时,经过交通部门50小时奋战,雅安市宝兴县到五龙、明礼等四个乡镇道路全部抢通。

     

        决战的热情,正把危险抛远。

     

        电力恢复至关重要 灵关镇搜救仍在进行

     

        13时许,记者到达灵关镇。因为是去宝兴的必经之路,道路稍显拥堵。街道上,商户紧闭,房屋损坏情况显然要比芦山县严重许多。

     

        在镇上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目前只能获得21日的伤亡和房屋损坏数字:全镇23000人,死亡14人,失踪1人,受伤1021人,重伤95人,房屋受损17865间,塌方130处,估计方量30万立方米。

     

        据灵关居民讲,最早的一支救援队伍于4月20日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午赶到。随后下午、晚上、次日凌晨赶到。各支救援队伍突破艰险,冲过滑坡路段,徒步抵达灵关镇,抢救被掩埋和受伤的人员。宝兴县县长马军介绍,抢救工作已基本完成,但灵关镇的队伍仍在进行全力搜救。

     

        驻扎在灵关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宝兴县委外宣办主任田仁先告诉记者:“今天上午,在镇里救援的消防部队兵分成48个搜救小分队,再次对灵关镇城区和周边所有受灾村庄,进行了搜救和排查。”“目前没有新的伤亡人数。”田仁先说,通过搜救,共排危除险30多处,帮助受灾群众取御寒衣物以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超过10吨,抢出人民币、存折和部分家用电器等财产价值90多万元。

     

        在交通方面,“芦山到灵关的路已经通了,救援队伍和物资都在运过来。”在抗震救灾指挥部,一位从芦山县赶来抢修道路的交通负责人告诉记者后,匆匆前往前方抢路现场。他还说:“但灵关到宝兴的路还有问题,可以说通了,也可以说没通。因为现在灵关到宝兴的路只通了单行道,随时可能堵住,车行的速度很慢,更何况,前方还不停地塌方。”

     

        路通之后,电力、医疗、物资等救援力量纷纷抵达。

     

        记者跟随的德阳电力应急抢修队,主要为了抢修灵关镇旁的黄岗变电站。队伍工程师谢文春告诉记者:“早晨接到任务,随即就组织了4辆工程车辆,21名工作人员,前来抢修变电站。”灵关这个变电站,对于宝兴县的电力恢复至关重要。“但是,何时能够抢修完毕,还很难说。”在应急用电保障方面,昨天德阳方面已经派出电力应急车辆,为处在灵关中学的医疗及临时安置点和指挥中心提供应急电力。

     

        医疗救助 转向防疫

     

        “芦山到灵关的公路打通之前,灵关已经用短途车和摩托车,通过小道把重伤员送出。”马军说,“随着通往灵关的公路已经全部打通,大量医疗、救援队伍赶到了灵关镇。”

     

        灵关中学教学楼下,是医疗队的集中区域。什邡、德阳、雅安、彝良……各地赶来的医疗救援队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更有不少救援队在道路开通前赶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川的医疗救援队就是冒着余震,徒步30多公里前往灵关镇抢救伤员的。他们在21日6时许抵达,非常及时地开展了救援伤员的工作。

     

        “所有病人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问诊、治疗,有严重的患者我们马上进行会诊,并联络后方进行转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灵关镇临时医疗点派出的12人小分队巡诊伤员210人次。副院长姬军生说,医疗分队每天还派出巡诊小分队、防疫小分队走乡入户巡诊、防疫。“21日晚灵关与芦山的道路抢通后,小分队的救护车第一时间外送了一名81岁的重伤员。”

     

        据指挥部的最新统计,重伤中的95人中,86人已经转院,其他伤员也已经得到基本护理。

     

        在灵关现场,已经不怎么能看到比较严重的伤员。但是,由于当地条件有限,人员吃饭用水、垃圾清理等均存在一定隐患,卫生防疫成为首要任务。

     

        “如果卫生防控处理不好,疫情很可能比灾情严重。”昨天晚上从芦山县龙门乡赶来的巴中市卫生局副局长方明恒,向记者介绍了卫生医疗工作的重要性。

     

        方明恒带领20人的巴中市医疗救护队,在芦山县龙门镇执行完任务后于今天凌晨3时赶到这里。“我们到后对安置点展开调查,发现不少问题,但目前还没有疫情出现。”他们给洗碗处发放了灭菌片,还建议在安置点几十米外建立临时厕所。

     

        物资缺乏 当地群众乐观自救

     

        由于此前道路一直不通,道路开通后又优先让医疗和抢救队伍从芦山进入灵关,加上路段不时出现塌方和拥堵,物资车辆进入灵关还不多,物资非常缺乏。“现在食物、帐篷和儿童用的奶粉、尿裤都不够用,尤其是帐篷。”田仁先说。

     

        在灵关中学,简易帐篷已经占满了整个操场。43岁的镇居民花向阳告诉记者:“目前老百姓能领到的救援帐篷很少,但我们经历过汶川地震,有防震经验,在20日中午,大部分居民就用塑料布搭建起了这些简易帐篷。”

     

        在灵关中学的馨园餐厅前,摆满了大锅和柴火,还有肉和蔬菜,不少妇女在帮忙择菜、做饭。花向阳说:“这个公益餐点给救灾的志愿者们免费提供伙食,其实没地儿吃饭的人也可以来这儿。菜和大米是老百姓从家里抢出后自愿捐的,肉和带鱼是火锅店拿过来的,那些大锅是我们这儿的‘九大碗’送过来的。”

     

        “现在我们的抗震意识要比以前强得多,上次汶川地震时多数人还不肯出来住。”花向阳说,“这次地震,我们镇的损失比汶川时大不少,但大家并不怎么恐慌。”

     

        现场确实如花向阳所言,孩子们在打闹玩耍,有人在休息,有的一家人围在帐篷里聊天……在镇西南方向的土山坡上,记者发现了一个临时组成的“大家庭”。在山脚居住的刘立名一家,跟邻居们一起搭建了一个塑料简易帐篷,大家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只不过,由于目前物资还处于短缺状态,他们没能领到食物和水,只能冒险从各自家里抢出一些食品。

     

        目前,灵关镇的移动和电信通讯服务有信号,应急电力车和中国移动提供的发电机,在灵关中学设立了临时安置点,为避险居民们提供了免费充电服务。通讯商也提供了免费报平安的电话,受灾群众的情绪总体平稳。

     

        下午时分,记者再次回到灵关中学,一个小女孩发给记者一张传单,一看,原来是“防疫知识宣传单”。记者问:“你叫什么名字啊?”小女孩不回答,不好意思地跑远了……远处,突然飘来了一些年轻人的歌声。

     

        此时,从芦山县到灵关镇的路上,救灾帐篷等物资车辆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往灵关和宝兴县方向,只不过道路不畅,还有些拥堵。相信,随着余震越来越弱、越来越少,道路越来越畅通,灵关镇物资短缺的问题会及时解决。

     

        决战宝兴的时刻,马上就会到来。

     

        (本报宝兴4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陈 恒 李晓东)

     

    向偏僻乡村进发

     

        “大山里面的乡亲到底怎样”

     

        “快!快!快!”4月22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成都军区十三集团军“铁拳师”官兵就向宝兴县偏僻乡村进发。

     

        由于电力、通讯中断,距县城60多公里的明礼乡、陇东乡受灾情况不明。

     

        “大山里面的乡亲到底怎样?”“铁拳师”官兵心急如焚。为了能以最快速度抵达信息盲区,他们租借2台大巴车,火速赶往明礼乡。抵达陇东乡和明礼乡后,乡政府告知官兵,虽然当地房屋受损开裂严重,通讯和电力中断,但人员伤亡情况并不严重。得知这一消息,官兵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了许多。

     

        陇东乡和明礼乡两个“信息盲区”的危险解除后,官兵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信息盲区”五龙乡。

     

        “你们上来了,我们有救了”

     

        地处芦山县大川镇的迪泰矿山海拔3000多米,在地震中毁坏严重,40名矿工和电网改造工人被困,情况十分危急。

     

        武警四川总队成都支队二十八中队官兵得知消息后,立即向事发地域挺进。车子行进途中,前方道路中断,官兵们立即改为急行军。

     

        突然,一条横穿马路的河流挡在官兵面前,河流有3米宽齐腰深,是唯一进入矿山的道路。时间就是生命,看着夹杂着沙石树枝的河流,战士们手拉着手渡河。过河后,官兵们没有来得及清理腿上和脚上的伤痕和血迹,立即向目的地飞奔。

     

        进入矿山的路已经塌方无法通行,官兵们在村民的指引下走崎岖的山路;没有路,官兵就用镰刀开路,抓着树枝藤条上山。

     

        “谢谢你们,你们上来了,我们有救了。”面对武警官兵,矿长张星良不停地感谢。

     

        最终,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二十八中队官兵将全部矿工安全救援至安置点。

     

        (本报芦山4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封金剑 周 锐 周 飞)

     

    灾区学校将全面复课

     

        本报雅安4月22日电(记者李晓东、危兆盖)“尽快让校牌在临时复学点挂起来,让五星红旗在校园内飘起来。”记者今天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四川各地正全力以赴,确保芦山地震灾区在本月27日左右实现所有学校全面复课,高三学生将得到优先安排。

     

        及时集中复课,能平复学生情绪,缓解地震带来的身心压力,也有利于减轻家长照看孩子的负担,让群众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按照四川省政府的要求,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要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安排专家力量排查鉴定校舍受损情况,为大面积复学复课创造条件。

     

        四川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27日左右全面复课是一个大原则,各地各级教育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研究和紧急部署。在复课安排中,将优先确保高三年级学生复课。

     

        雅安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目前,以县为单位正在抓紧制定中小学复课方案,雅安市教育局将根据各县市区制定的复课方案,统筹物资、帐篷、板房等设施设备的调运和建设,确保学生安全准时回到学校。该负责人介绍,芦山县、天全县等地的高三学生将争取在本周内实现异地复课。

     

        22日,四川省教育厅对芦山、天全高三学生异地复学复课工作进行了研究。经与有关高校协调,决定由成都师范学院对口成建制安置天全县高三师生1019人,西南财经大学对口成建制安置芦山县高三师生439人。宝兴县高三学生不转移到异地复学复课,通过在当地安全的开阔地带搭建简易帐篷复学复课。

     

        目前,西南财大已为芦山县复学复课师生准备了学习、住宿用房,购置生活、学习用品,准备好师生转移车辆,并定于4月23日前往芦山县接运高三师生,4月24日复学复课。成都师范学院也正在准备天全县高三师生学习、住宿、生活用品,安排转移师生的车辆,并定于4月24日前往天全县接运高三师生,4月25日复学复课。宝兴县也正在为高三师生4月28日复学复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手术车开到伤员家门口

     

        本报芦山4月22日电(记者张国圣 通讯员覃刚)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一辆野战手术车,今天开进了芦山县龙门乡。地震中腿部受伤的75岁老人白其昌,在家门口接受了医疗救援队专家施行的手术。白其昌住在五星村天坼庙组,7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地震时,老人摔倒在地,腿部被砖头砸中。由于交通中断,老人只能在简易帐篷内忍痛等待。

     

        21日,大坪医院医疗救援队在龙门乡逐户巡诊时,发现了白其昌和另外几位受伤的村民。考虑到伤员外送不便,救援队决定将野战手术车开进山村,就近为受伤群众手术。

     

        大坪医院杜全印教授主刀,为白其昌施行了手术。30多分钟后,被抬下手术车的白其昌见到了等候在外的老伴。心情大好的他,微笑着对救援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青衣江边的帐篷

     

        穿城而过的青衣江,是雅安一道靓丽的风景。平时,这里也是江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芦山地震发生后,两天来余震不断,青衣江两岸就成了江边居民防震避险的首选地方。

     

        21日19时,记者就来到了青衣江边。上游不远处,一座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桥格外显眼,当地人称它“廊桥”,它的另一个正式名字“风雨桥”好像反而被人忘记了。

     

        正在桥头搭帐篷的李先生一家人表情轻松,看不出是在为防震避险忙碌着。他们一家搭得比较晚,放眼望去,江边已经到处都是各种颜色、不同大小的帐篷,一顶挨着一顶,一家挨着一家。有的小孩儿在帐篷外互相追逐嬉戏,有的小孩儿在看书写作业,神情都还自然;有的老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有的老人已经钻进了帐篷准备休息;有的年轻人支起了小桌玩牌,还有的年轻人三三两两在江边散步……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很自然,其实,每个人都把那份不安藏在了心底里。正在江边散步的女孩小陈说,他们一家不敢在家里睡,整宿在街头江边“晃荡”,累了才进帐篷小憩。

     

        地震发生以来,这两天大大小小的余震不断。21日5时左右的一波较强余震,把许多熟睡中的雅安人又给惊醒了;11时半前后的两波余震,也让住在高层楼房的居民们感受到了明显的摇晃;11时59分,又一波余震袭来,在四川农大附近小吃街头就餐的人们全都往外跑,一瞬间就聚集在了街面上。但余震带来的晃动数秒钟就过去了,所以很多人都还镇定,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有的因为余震频繁,也就习以为常了。正如在江边散步的黄先生说,主震已经过去了,余震对雅安市不会有太大的危害。

     

        夜色渐浓,青衣江边,灯火依旧。期盼余震早点结束,期盼这里的人们早点收拾起帐篷,回到家里,恢复正常的生活。 (本报雅安4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危兆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