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好的理论扎根于活生生的实践中

    ——本报理论自信探讨引发高校师生思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2日 03版)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记者李玉兰、邓晖)本报4月16日一版头条《哲学家短文引出共同话题 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刊发后,引起高校学者对理论自信的思考与探讨。

        “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说建立在它是否能指导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从而解决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这一基础之上。要解决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就必然要有‘问题意识’。”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兵说。

        文兵指出,所谓问题,就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语)。所以,要确立理论自信,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确立“问题意识”。这对于当今学术研究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视野打开了,国外各种理论纷至沓来,国内学界的语词也不断翻新,似乎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但非常遗憾的是,且不说我们自己有多少可以在世界产生影响的理论,国内学界时至今日对国外诸多理论还多以译介为主,而且大多没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当代中国的视角来加以审视。这种“审视”甚至成为一种逆向的,即以国外某家某派的理论来审视当代中国的实践。事实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理论,虽然包含着对人类普遍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反思,但必然是在特定理论语境中,反映了特定的主体利益和具体的文化传统。任何普遍共同的问题,皆是在具体的“透视”之下的;任何理论都是这种“透视”的结果。撇开现实语境,脱离社会实践,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肯定是行不通的。

        当然,“问题”并非只是限于现实,文兵指出,“问题”也存在于理论之中。但真正的理论问题也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理论层面上的各种争论,往往其背后是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对于理论问题的澄清,既要以正确指导社会实践为旨归,亦要以社会实践作为衡量标准。建立理论自信,也就是自觉地把各种理论置于现实的语境之中,回到作为“时代的声音”的问题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增岽认为,我国能够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所关注,这已经充分表明,我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有充分理由坚持、信守和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根植于中国实际,用中国话语叙述和研究中国问题,摆脱以往西式理论的过度‘裹足’,是现实之需,也是历史之必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张玉秀至今难忘一年前的一次田野调查。“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基层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不再是书本上刻板的数字,和老百姓一次次的交谈打消了我们临去时满脑子的疑问,原来看似乏味的理论一下子就入脑入心了。回来后我反复读毛泽东主席1917年和萧子升漫游乡村的故事,也真正体悟到好的理论、好的思想都是扎根于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