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天人合一,美美与共”

    ——北京国际电影节感言

    作者:仲呈祥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2日 08版)
    4月16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中国三大男高音戴玉强、莫华伦、魏松放歌。CFP

        弘扬交流合作的时代主旋律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全球化背景下电影艺术的生存之道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已如期隆重开幕。这届电影节与前两届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启动了“天坛奖”评奖单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帜鲜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时代精神,倡导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电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补生辉,因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国际意义。它从历史观、美学观高度提出的独特见解,不但增添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文化内涵,而且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一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远航,体现出中国电影人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文化主张和时代担当。

     

    突出“和谐”理念,彰显文化自觉

     

        北京国际电影节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放眼世界文化走向提炼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电影节、特别是影片评奖的价值标准,作为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电影文化交流融会的准则,具有浓厚的本土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时代特色。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哲学理念,最早由庄子明确阐述,后被汉代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发展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系。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包容,合成一体。张世英先生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智慧、人类哲学的一个独特贡献。1990年12月,费孝通先生在东京“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一文中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结合起来,不但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且包含了社会各个个体之间的融洽相处,互补共存,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和谐哲学的深刻内涵。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面对生态环境的失衡,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人们也产生了诸多困惑,开始探索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记得在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如下结论: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东方,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和营养。当然,他所说的孔子,就是东方文化的代名词,他思考的实质可以归结到“天人合一,美美与共”上来。中国电影人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找智慧,把以兼容整合的和谐思维为代表的优秀思想继承配置起来,促进当今电影文化的健康持续繁荣发展,促进国际电影的交流与合作,不但很好地体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独有的民族气质,更是顺应了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潮流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

     

        费孝通先生在诠释“十六字箴言”的同时,还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每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总会出现一批志士仁人引领风气之先。文艺复兴至19世纪是西方先知先觉者举起“人的自觉”旗帜,造就了文化新风气,掀开了人类文化的新篇章;那么,21世纪的中华民族同样应该有一批文化自觉者,高举起“人的文化自觉”的旗帜,为人类文明谱写新的篇章。北京国际电影节提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核心价值理念,就是立足国情,胸怀天下,高举起一面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旗帜,必将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成就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鲜明特色和文化品牌。

     

    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弘扬交流合作的时代主旋律

     

        人们对哈佛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一直争论不断。有人以为世界确有文明冲突,但更多的人认为,文明冲突实质上是利益冲突,应该倡导“文明对话”和“文明融合”。亨廷顿在1996年写成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也郑重说明:“多元文化的世界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建立全球帝国是不可能的”,“在多样性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摒弃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明应该和平共处,不同的文化应该和谐共生,不同的个体应该包容大度,只有这样“美美与共”,才能共同营造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和谐、人际的和睦。否则,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就只能是矛盾重重,冲突不断,战乱纷繁。中华文明不赞成唯我独尊、唯我独美、多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是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平等交流。这也正是西方思想敏锐的学者提出向东方学习的深层次原因。

     

        在电影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也必然遇到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好莱坞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拍摄了一大批感官刺激效应很强的大片,以此吸引观众,并承载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其市场份额占据了世界电影的8至9成,即使是法国、意大利等昔日电影强国,目前电影产业发展也难以为继。这种状况不是在推进人类电影文明的进程,恰恰相反,是在扼杀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电影文化成果,阻碍了世界多样文明的进步。

     

        “美美与共”的实现渠道,就是交流与合作。通过认真对话,沟通交流,达到“美美与共”的目标。“与共”的过程,就是互补、交融、整合、创新的过程。电影艺术正是一门可供人们交流与沟通的世界性语言,可使多样文化呈现其价值,通过相互欣赏借鉴实现共同发展。比如,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共展映了56个国家和地区的260部影片,组织各有关国家新片发布会、观众见面会近70场,中外电影合作论坛、电影科技论坛得到了中外电影人士的热情参与,起到了很好的交流合作促进作用,对推动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发展,颇具积极意义。

     

    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全球化背景下电影艺术的生存之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呼唤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已经成为凝聚人心、激发人们创造力、释放巨大精神驱动力的有力引擎。明白自己文化的来历,懂得反思它、欣赏它、建设它,并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是一种正确的历史观,也是现实的需要。鲁迅先生对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在《〈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中写道:“因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同时,他还主张要有宽广胸怀,广泛吸纳多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学会理解它、借鉴它、学习它,实行“拿来主义”,即李瑞环同志所主张的“见好就拿,拿来就化”。这样,文化就会生生不息,保持永续发展的活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并且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绵延承续创新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不断借鉴吸纳,形成了一种极具传承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特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文化建设如何与时俱进、破浪前行,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更新,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是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种影响面广、受众多的大众文化艺术,电影在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要积极配置、充分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要用“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电影创作,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观众通过对电影作品的欣赏,产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二要借鉴文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电影事业和产业,提高文化传播力。美国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0%,其中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甚至超过任何一个制造行业。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是:国家投入和社会资助相结合,加强产业基本建设;重视文化的艺术性表现,大力培养文化管理人才;积极利用国家政治、经济优势,促进文化商品销售和营利;充分利用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消费,等等。这些有效做法,值得中国电影业界认真借鉴。我们应当自觉追求电影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扶持两个效益统一的和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不好的电影创作,万勿扶持那种社会效益不好而经济效益好的作品。三要加强电影市场建设。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发展道路,应该是在尊重艺术规律、审美规律的同时,重视和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体系。前两届电影节共促成31个项目洽商签约,交易总额达80.64亿元;本届电影节把原来的“电影洽商”改名为“北京电影市场”,就反映了这种意识在增强,这种能力在提高,正逐步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交流交易平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