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臂上国旗 永志不忘

    ——成都军区某工兵团赴黎巴嫩维和纪事(上)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0日   01 版)
    工兵团扫雷作业手正在清排防坦克地雷。孙自彬摄

        “蓝线”,是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地区撤军后,联合国划定的一条长121公里的临时分界线。这片区域地雷密布,情况复杂,触雷伤亡事件时有发生,成为一片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

     

        就在这条恐怖的线路上,一支来自我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的维和部队,备受当地人的赞誉。连续7年,个个身怀绝技的工兵团官兵亮剑在令人生畏的“蓝线”上。他们排地雷、修道路、架桥梁,为战火劫难后的当地百姓驱散死亡的阴霾,带来生的希望。

     

        7年来排弹数万枚

     

        2006年初,受联合国邀请,我国以成都军区某工兵团为主,组建第一支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自此揭开了这支部队在国际维和舞台上征战的序幕。

     

        到黎不久,工兵营就接到联黎(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命令,要求将黎以边境一枚未爆炮弹排除,这是中国军人在中东维和任务中首次“亮剑”。

     

        销毁未爆弹比销毁地雷更加危险,炮弹从高空掉下,虽因种种原因未能爆炸,但由于巨大的震动使炮弹处于无法预料的战斗状态,稍有触动就有可能发生爆炸。扫雷连连长陈代荣仔细观察了这枚155毫米榴弹炮炮弹,制定方案设置炸药、附设导火索,仅仅20分钟后,轰隆一声,炸弹成功引爆排除。中国工兵高超的排弹技能让各国军队叹服。

     

        陈代荣说:“黎以边境的雷场属于破坏性雷场,地雷性能极不稳定,作业过程中,精神必须时刻保持高度集中。”一次,扫雷作业手李虎在“蓝线”执行扫雷作业。他熟练地在地雷周边布好TNT炸药,成功引爆地雷。一般情况下,这意味着引爆区域已经安全,但出于职业习惯,谨慎的李虎再次细致检查引爆区域,果然在离地面5厘米的地方,发现藏着另一枚地雷!凭着这样的专业技能和敬业态度,我国维和工兵7年时间排弹数万枚,始终保持“零伤亡”。

     

        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代表团团长克里斯提娅看过我维和工兵扫雷作业后,忍不住夸赞:“中国的扫雷技术NO.1!”

     

        来自东方的和平使者

     

        在黎巴嫩,维和官兵常常冒着枪林弹雨,全力投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黎以双方激烈交火后的一天,工程连连长张胜利带领官兵赶到提尔市救援。气温已近40摄氏度,官兵们仍拼尽全力,与死神抢时间。工具损坏了,他们就用手刨,很多官兵手刨出血,却没有一个人停下,生怕有一个生命因抢救不及时而消失。伤员救出来后,他们又努力寻找遇难者遗体。在一堆废墟里,他们发现6具遇难者遗体,遗体残肢相互交叠,很难分清。为尊重当地习俗,官兵们清理掉遗体上的瓦砾,仔细分拣,尽可能保证遗体的完整。一位当地穆斯林长老肃然起敬,向中国官兵竖起大拇指。

     

        各国维和官兵执行任务,都要在“安全窗口”时间内进行。所谓“安全窗口”,是联合国为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协调冲突双方同一时间停火。时间一过,枪炮无眼。

     

        一天傍晚,维和官兵在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突然被当地群众拦住去路。下车询问,原来是几个平民被炸弹炸伤,急需治疗。此时离以军给出的“窗口”时间只剩20分钟了,一旦以军开始炮击,正处于交战区域的车队万分危险。带队的副指挥长唐尚平看着伤者痛苦的表情,果断下令实施救援。随队军医、卫生员和翻译立即跳下车,对受伤平民进行救治。远处渐渐传来爆炸声,以军新一轮袭击开始了,可还有一位妇女正等待救治。“必须抢救完才能撤离!”唐尚平命令打开车辆上的警灯用作照明,加快救治速度。10分钟后,在越来越近的爆炸声中,这名妇女的伤口得到妥善处理。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他们说:“你们是来自东方的和平使者。”

     

        赢得黎巴嫩人民尊重

     

        从黎巴嫩回来的官兵都说,飞机在祖国的土地上一降落,心里就无比轻松,紧绷近一年的心终于可以踏实了,而扫雷作业手曹恩贵却5次赴黎维和。问及理由,他说:“不能忘记臂上的国旗,祖国赋予我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使命,我必不惜生命去完成!”

     

        排雷,是黎巴嫩最挣钱的职业,维和官兵都有一身赚钱的绝技,很多国际职业扫雷排爆公司开出9万美元的年薪诱惑我官兵,可全营官兵没有一个动心。战士王万兵第一次到黎巴嫩参加维和任务时才21岁,他说,我们为什么愿意在异国他乡面对硝烟战火付出牺牲,是因为这里有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需要救助。没人为了钱,来冒这个险。

     

        在黎巴嫩,维和官兵外出执行任务时,经常会遇到当地群众投掷石块,或被当地武装分子袭击,但中国官兵总是相对安全。第十批维和部队指挥长黄艾俞说:“每次外出遇到围堵,只要指一指臂上的五星红旗,当地老百姓就会放行,五星红旗就是我们的‘护身符’。”中国维和官兵用自己的行动赢得黎巴嫩人民的尊重,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向 辉 刘 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