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文化聚焦

    众说纷纭“原生态”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0日   12 版)
    顾 欣
    蒋大为
    李谷一

        编者按

     

        正值央视第15届青歌赛举办之际,本刊4月13日刊出了田青先生《青歌赛不应取消“原生态”组》一文,在乐坛引起较大反响。青歌赛已历30年,是央视著名品牌,有识之士对青歌赛各抒己见,乃是希望这一赛事日臻完善,越办越好。今刊登三篇对此文的反应文章,以飨读者。

     

        青歌赛——有争论是好事 

     

        今年年初,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全国31家省市电视台和6家网站等单位共同协办的第15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经过一年的创新升级之后全新亮相。现在赛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与场内激烈的竞争相比,场外围绕着本届赛事的大讨论同样热烈,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争论。我认为就青歌赛而言,有争论是好事。一方面,争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青歌赛的殷切期待,经过30年的实践和不断改革与创新,青歌赛已经成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我国声乐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这个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对青歌赛的关注、思考、研究才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就艺术发展本身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如声乐艺术,在建国初期有“土洋之争”,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对流行音乐的争论。其实,这是很自然、很正常,也是很健康的现象。说明人们已经学会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视角,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关注审视我们文化的发展。一切正确认知产生的过程,都是一个充满不同意见争论的过程。有争论是好事,在讨论中思想碰撞迸发的火花是最美的。

     

        非常可喜的是,在每次对青歌赛热烈讨论的背后,也使人们看到了青歌赛的改革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其能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不同的意见,青歌赛的成功取决于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完善赛制,可以说青歌赛的每一次变革都切合时代的脉动,始终引领着我国的声乐走向。

     

        当然,青歌赛未来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声乐艺术界、理论界共同去探讨、研究、解决。比如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理论划分,“原生态”唱法的评价体系该如何制定等等,但是相信在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这种争鸣讨论、相互促进、海纳百川的大好氛围下,青歌赛只要牢牢抓紧以培养和挖掘声乐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大众为目的,必将在改革中升华,在创新中前进。(顾 欣)

     

        “原生态”不应设组比赛

     

        正在进行的第15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已经设立多年并且广受好评的“原生态”组在本届大赛中没有出现。我认为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做法,保证了大赛的公平公正性。

     

        首先,所谓的“原生态”唱法的提法就是不准确的。我认为,我们现在说的“原生态”唱法应该称为“民族民间唱法”。而且事实上,在“原生态”这个词出现以前,学界对这种未经现代声乐训练、来自民间的演唱形式也是这样定义的。而当初提出“原生态”这个词,可能是出于一种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希望用这样一个词来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我认为从学理上讲这种提法不准确。

     

        其次就要讲到所谓的“原生态”唱法与青歌赛的关系。青歌赛作为国家级的声乐赛事,首先应该是比赛,从性质上与其他音乐鉴赏类的节目就是不同的。既然是比赛,最应该保证的就是评判标准的统一,评判标准统一才有“公平公正”可言。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繁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在演唱语言、发声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举例来说,都是蒙古族呼麦,我们能比出来哪个好,但是呼麦和侗族大歌就没有可比性。这就像中国唱法和俄罗斯唱法、意大利唱法、法国唱法不能一起比一样。因为一种唱法的基础是语言,语言不同很多东西就不一样。所以,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也就是所谓的“原生态”唱法)是流传千百年的民族瑰宝,我们应该大力保护,但是拿来比赛我一直认为是欠妥的。因此,本届青歌赛没有再将“原生态”单独比赛,相信是组委会经过慎重考虑的。

     

        第三,我认为我们现在“民族唱法”“学院唱法”的说法都不够全面,准确地应该称为“科学的中国唱法”或“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唱法”。这一点在学界也被广泛认可,只是“民族唱法”的称谓约定俗成多年,所以没有改过来。这种唱法正是来自于民间音乐母体,是以民族音乐、戏曲、曲艺等素材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点为载体,同时吸收现代的科学发声方法形成的,是具有科学性的民族声乐体系,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所以有可比性。在本届大赛中,我看到也有很多少数民族选手参赛,他们虽然也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本民族的歌曲,但是他们在发声方法上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不能叫做“原生态”唱法。对他们,我也是从演唱技巧、发声方法、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综合考量、评判的。

     

        最后,经常有观众朋友质疑说现在唱民歌的演员都有“千人一嗓”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我认为这是声乐教育的问题,不是唱法本身的问题,不能说借鉴了科学方法就唱不出个人风格。不管是老一辈的王昆、郭兰英,还是青歌赛的头几届里走出来的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包括这几届青歌赛的刘和刚、王宏伟等,他们的演唱都运用了科学的演唱方法,但没人会说他们没特点没风格吧?本届青歌赛里我发现有一些选手在演唱时很注意融入一些民族、民间甚至是戏曲的元素,很有个人风格,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应该鼓励的,这才是全面的中国唱法。随着艺术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我们自己的唱法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完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让中国的歌曲、中国的唱法走出国门,把自己的艺术推出去。(蒋大为)

     

        何谓声乐中的“原生态”? 

     

        “原生态”缘于自然科学中的特定名词,它指的是自然界相对久远的固化了的历史形态。而声乐艺术,属社会学范畴,它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和传达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它是流动的、多元的、不断丰富起来的。因而,套用“原生态”一词,将声乐艺术另立门户是极为牵强而不妥当的。

     

        尤其是,所谓声乐艺术中的“原生态”,如何界定、如何鉴别、如何断代、如何复制?应有科学依据,决非人为臆断。

     

        让语言不同,风格迥异的一部分民族曲目,冠以所谓的“原生态”参加类如央视青歌赛这样的全国声乐大赛,在概念模糊、又无统一维度或量化标准状况下,怎么去评定其中的高、低、优、劣?不仅没有可比性,而且搞不好会产生部分民族之间的歧义与矛盾。

     

        再者,在相当长期的历史阶段中,“原生态”不可再生。“青歌赛”历经几十年并要继续进行下去,所谓的“原生态”有那么多的曲目容量,支撑大赛这个“门类”的长久性和持续性吗?

     

        我个人认为,民族唱法涵盖两个分支。一是,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民歌唱法,即中国传统唱法,包含传承久远的中国各地域的戏曲唱法;二是,经过培训,结合了西洋科学发声方法的“学院派”唱法。

     

        以上,作为学术认知,谨启赐教。(李谷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