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文化传承人

    牛玉亮:演绎声音魔法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7日 15版)
    人物小传:

    牛玉亮,1938年生于北京,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口技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59年加入北京杂技团,1988年调到中国杂技团。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中学课本中《口技》一文中的描写,让几代中国人印象深刻。

        一人之口,如何同时发出那么多声音?是靠天赋异禀,还是全凭后天习得?一个早春的上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北京前门附近的一条小胡同,拜访了中国口技大师牛玉亮。

        口技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公元前298年,孟尝君靠门客学鸡鸣,得以脱险出函谷关。“这是对口技最早的记载,从此以后口技就作为一项技艺,传承下来。”牛玉亮告诉记者。

        精神矍铄的牛玉亮气若洪钟,说起口技之妙,他突然学起犬吠。恍惚间,让人觉得仿佛被一群狗团团包围。牛玉亮说:“我老家在北京东郊高碑店,那里是鱼米之乡。我打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动物,喜欢模仿它们的叫声,鸡犬、青蛙、蛐蛐、蝈蝈都有。”1956年,18岁的牛玉亮在上海观看口技大师周志成和孙泰的表演,深受震撼。于是,他想办法拜周志成为师,决心用毕生时间学好口技。

        “我的老师对我有‘气贯神通,力变生情,情景交融’12字艺训。”牛玉亮说,口技演员首先要练气,有了气才能有神态和力量,才能把情感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口技演员把自己的情和要表达的景融合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口技模仿的声音来自真实的生活,要想学好口技就必须走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学习大自然。”那些年里,牛玉亮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到郊外,倾听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同样是鸟叫,画眉鸟声音浑厚,百灵鸟灵活婉转,如果没有亲自去听、感受,是不可能学得像的。”

        凭着这份钻研的精神,牛玉亮的口技技艺提升得很快。逐渐成为口技界的代表人物,多次出国表演。在技艺不断精进的同时,牛玉亮对口技技艺进行了改革创新,创造出新的发声和运气方法。千百年来,传统口技都是单呼吸、单发声,一次呼吸仅发一次声音。牛玉亮受鸟的发声原理启发,创造出双呼吸、双发声的技巧:呼气发声,吸气也发声。这样声音来源增加了一倍,开发了大量声域,一个人比两个人发声还严密。而且循环发声气息也足,口技演员也不累。

        “我对徒弟的要求是真、准、美三个字。”多年来,牛玉亮先后收了几十个徒弟。他说,口技之难一在先天,二在后天。口技发声要用到口、齿、唇、舌、喉、前腭、后腭、软腭、小舌,缺一不可,一般人不用来发音的器官都要用来发音,这需要一定的天赋。除了天赋还要靠刻苦的训练。“就算我告诉徒弟哪儿发声哪儿不发声,哪儿用力哪儿不用力,不练还是不行。”牛玉亮说,“口技练习十分辛苦。比如,练习用小舌发音时,嗓子会像喝辣椒水似的疼。”

        “我对他们是又恨又心疼。”说到徒弟们,牛玉亮情绪有些激动:“我恨的是他们不赶紧练功,把我的技艺接过去。但我也心疼他们。”心疼的地方在于,练口技辛苦,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不愿学这个。他的徒弟们大都没有固定工作,收入全凭不定期的表演,而演出一多就必然不能保障学习时间。

        退休以后,牛玉亮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力都放在口技的传承上,办传承人公司、出书、出光盘、办少儿学习班……为了让自己编写的口技专著能够出版,牛玉亮放弃了单位分房的机会,把几万元住房补贴都用在出书上。而他和老伴至今仍住在一间20平米左右的平房里。

        现在,还有9个徒弟时常到牛玉亮家学习,小屋里经常传出各种奇妙的声音,如同天籁。每当这时,他的夫人不仅要让出地方到邻居家去呆着,到了饭点还得给大家做饭。75岁的牛玉亮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口技在中国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我绝不能让这门国技在我手上失传。”

        本报记者 罗旭 通讯员 熊尚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