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

    最美基层干部

    笔架山下的“定海神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03版)

        笔架山下的辽宁省锦州市,有一个文昌社区,连续11年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一起火灾、一起群体性事件,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平安社区。谈到这一成绩,社区居民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凌河区石桥子派出所57岁的社区民警孙建设。快言快语的居民老大妈告诉记者:别看他个子不高,面皮黝黑,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可他却是社区的“定海神针”!

        文昌社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常住人口15000多、暂住人口630多,居民多数是东电三公司职工,一年四季在外地施工,留下一群老人、妇女和孩子,守着一个大杂院,商贩出入、小偷觊觎。

        1995年,孙建设从解放军某部后勤部副部长岗位上,转业到公安局当普通民警。虽然落差大了点,可毕竟还是穿制服的。干啥还不是为人民服务呀!他这样劝自己,可是习惯了“没守没管”的居民对他的热心并不领情,进门入户走访登记,不是碰上“铁将军”,就是吃到“闭门羹”。

        当过军人的他,碰上了硬骨头,倔劲儿还真上来了。辛苦半年,弄出一个走访群众的“五步法”:第一步,取得社区工作人员支持,借力发力;第二步,利用业余时间,趁居民家中有人走访;第三步,一时见不上面,留电话或委托邻里转告,先预约后走访;第四步,对不愿见面的住户,反复登门,以诚感人;第五步,少数群众心存戒备,与查煤气、查水电的工作人员一起入户。

        孙建设手里有张图,上面标满了每家每户楼层位置,特别是一些困难户。社区有位老人,身患癌症,老伴瘫痪,两个儿子都有残疾。孙建设多方沟通,为这家人办上了低保。2005年4月,老人病故,孙建设又给老人安排后事。

        18年来,孙建设帮21名下岗职工找到工作,为特困户捐款4.8万余元、衣物150多件,为群众做好事1780余件。

        社区居民看到家门口有了这样一个贴心人,从此,再也不拿他当外人了。记者采访时发现,居民们没有人称呼他的职务,互相之间都是“大哥”“大叔”地叫着,显得格外亲切。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文昌社区18年无犯罪、无火灾,居民们都将这一切归功于孙建设。孙建设却说:“其实我只是个发动者,群众才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有生力量。”

        记者走访社区治安力量,发现孙建设所言不虚。2003年,他把社区内87名劳动能力弱、享受低保的40周岁以上的妇女和50周岁以上的男子组织起来,成立了“4050”巡逻队,负责社区治安防范、外来人口盘查、楼院内停放车辆管理、午夜下班女职工接送、消防知识宣传、治安信息通报;他将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组织起来,请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和民事纠纷调解。社区老大妈爱串门唠家常,他把大妈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夕阳红侦缉队”,为小区治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两个组织成立后,两年时间里,共抓获了5个犯罪嫌疑人。

        为了让防范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孙建设组织成立了“一长、一户和两员维持治安志愿队”,指派24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居民为楼长,每个单元选一个治安中心户。他每天与负责人见一次面,每周进行一次督促检查,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治安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治安联席会。几年来,孙建设调解民事纠纷237起,避免民转刑案件17起。

        采访完孙建设,记者顿悟:真正的“定海神针”永远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当做的而且必须做的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