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

    “美丽柳州”系列报道之二

    工业柳州的文化自觉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04版)

        编者按

     

        本报昨天一版头条刊发通讯《工业柳州的文明转身》,各大新闻网站纷纷转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重庆市长寿区委常委张云平说,工业柳州从“酸雨之都”到“宜居城市”的曲折发展经历给我们启示,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工业经济转型中,一定要保护好青山秀水,只有先算生态账,才能算好经济账。云南省社科联主席范建华说,柳州经验说明,实现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文明城市的转型,关键是真正做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与文化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壮大产业,更要培育文化自觉。

     

        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碧水蓝天。这是柳州人的选择。

     

        花巨资搞环保,为谁辛苦为谁忙?柳州人回答说:为自己,为将来。

     

        一个共识:环保和发展相生相长

     

        2000年左右,一场关于“要柳州还是要柳钢”的讨论,在柳州掀起了轩然大波。

     

        要知道,2002年的柳钢,产值达到36.35亿元,创利润4.3亿元,是广西的纳税第一大户。对柳州来说,柳钢,是工业的一面旗帜。这样一个明星企业,怎么会被推上生死存亡的风口浪尖?

     

        是它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环境之殇,引发了柳州人对工业刻骨铭心的痛。这样的产能大户,这样的污染大户,柳州人该如何取舍?

     

        “那场讨论,绝不亚于一场地震。”老柳钢人说。

     

        不是柳州人对工业失去了情感,恰恰相反,柳州人对工业的情感深沉而悠久。萌芽于民国时期的柳州现代工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诞生了广西第一辆汽车、广西第一架自制飞机,炼出了广西第一炉铁水……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要环境,还是要工业?讨论越来越深入,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环保和发展本应相生相长。就是这场讨论,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政府和企业里潜滋暗长。不仅是柳钢,整个柳州工业由此走上了一条壮士断臂、产业升级的道路。

     

        当年的讨论,到今天交出了漂亮的答卷:2012年,柳州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元,但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下降了13.5%,创造了新的辉煌。

     

        一种自觉:政府重视、企业担责、全民参与

     

        既要柳州——柳州人民的柳州,也要柳钢——柳州人民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支柱,这样的辩证思考、战略行动,源于柳州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中找到了平衡点。

     

        生态文明意识的生根发芽,意味着大刀阔斧的行动。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眼里,环保成为最大的民生,既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要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2007年,“碧水蓝天”工程全面铺开。仅2009年,就有20多项政策性节能减排文件和方案先后出台。

     

        走进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以烧煤作为原动力的企业里甚至闻不到一丝异味。十年来,柳电公司节能环保投入约4亿元,累计节能环保投资约7亿元,约占到整个电厂投资的40%,实现了工业废渣100%综合利用。而通过热电联产的方式,发电产生的余热也供给了柳化、柳啤等企业,使这些企业关闭了大部分锅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彻底利用。

     

        每个人都应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守望者。柳州人对环境的爱护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工厂的烟囱一冒黄烟就会投诉、觉得空气不对劲立即上网看PM2.5值、一有环保活动就积极参与……

     

        政府重视、企业担责、全民参与,三者联动。而唯其如此,柳州才不再仅仅是寄居身躯的钢筋水泥丛林,而是可以仰望星空的宜梦空间。

     

        一份自信:阔步走向世界大舞台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是柳宗元诗中的柳江水。1000多年后,柳江水依然清澈透明。

     

        从2008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到2009年、2010年的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再到2011年、2012年的“国际水上狂欢节”……这些对水质有着极高要求的赛事与活动赋予了柳州“水上运动娱乐之都”的新内涵。而这些多元化的城市节日体系,让柳州也越来越自信地走向世界大舞台。

     

        2012年5月19日,柳州工业博物馆揭牌开馆,这是我国第一座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发展史,就是柳州城市的历史。

     

        今年3月20日下午,第一次到工业博物馆参观的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老工人刘良臣,深情地抚摸着他参与制造的我国第一台装载机,无限感慨:“真没想到还能看得到啊!”在这里,他还找到了许多老照片,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产品、看到了一起并肩奋斗的同事、看到了自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的风范……时光似乎在老人一次次的驻足中凝固了。

     

        刘良臣还告诉记者,2011年,他到肯尼亚内罗毕旅游,当看到城里正在修建立交桥用的装载机竟然还是他主持研发的ZL50C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实,走出国门的“柳州品牌”还有很多:这里是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2011年,全市汽车年产量突破140万辆;柳钢成为广西第一个销售收入冲百亿元的企业;两面针牙膏产品成为中国公众最喜爱的十大民族品牌之一;花红药业基本占据国内妇科用药的主流市场……

     

        所有这一切,柳州人都展示在城市的最耀眼处。柳江上的夜行游船,所到之处剪开了细碎的波光,那一块块绚丽的广告牌也因水而灵动起来,柳州阔步走向世界大舞台的自信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刘 昆 于园媛 蒋新军 本报通讯员 李 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