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让战损舰艇起死回生

    ——记海军某支队装备部部长林建利

    方立华 刘亚迅 廖海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5日   11 版)

        东海某海域,新型战艇森然列阵。“沉浮部署、进坞部署、开始抢修……”随着林建利一连串果断命令,一艘艘战损舰艇驶进浮动船坞抢修。在这位东海舰队某快艇支队装备部部长指挥下,它们迅速起死回生、重返战场。

        就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林建利曾是全训合格艇长、优秀指挥员。2010年3月调任支队装备部部长后,他对支队所有舰艇装备进行全面梳理,不懂就问,逐一学习。航海、舰炮、导弹等系统,他一个个地啃,记下了数万字学习笔记。

        针对部分官兵中存在的等待换装、干劲不足的心态,林建利在支队装备系统叫响“不比硬件比精神、不比装备比人才”的口号,引导官兵树立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理念。去年8月,“双台风”肆虐东南沿海,军港内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林建利冒雨在现场指挥,哪根绳子松了,舰艇位置是否摆正了,他都一一查看,连续工作三天三夜,确保不留任何隐患。

        吊装导弹、销毁弹药,人称是在“刀尖上行走”。林建利指挥吊装导弹300多枚次、销毁弹药20000余件,无一起安全事故。有人问他安全的“秘诀”,林建利笑着说:“就是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制定的《某型导弹快艇装备管理规章制度》、《装备使用规章制度》,在海军推广。

        致力修补一块块“短板”

        林建利认为,单一的装备保障模式已无法满足战场需求,必须建立“大装备”保障体系,让受损舰艇尽快恢复二次战斗力。为此,他到院校、厂家详细调研论证,制定了《船坞建设整体规划》,按照战时装备保障需要,提出对浮动船坞实施模块化、平台化、快捷化的升级改造。

        某型导护艇与猎潜艇体积较大,容易出现艇体和船坞碰撞。林建利凭着自己多年担任军事指挥员的经验,对各艇长手把手的传授舰艇进坞操纵方法,并组织艇长进行进坞前训练。他还组织人员制定《舰艇进坞部署规程》、《舰艇战时抢修部署规程》等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官兵进行演练,把海上抢修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影响部队战斗力二次生成的一块块“短板”,就这样被林建利逐个拿下。

        “老把式”转型为“新驭手”

        未来战争不可能带着大批专家出海打仗,林建利决心培养一支“装备能操作、科研能攻关、平时能自修、战时能抢修”的技术骨干队伍。他借鉴军械系统“跨专业、跨编制、跨弹种”的经验做法,开展一专多能训练,根据官兵相近专业和兴趣,为每名官兵选定多个学习专业,实施交叉培训、岗位互换、综合培养,催生了一大批熟悉本专业、通晓多专业的装备保障人才。目前支队61%的官兵掌握两门以上专业,并获得专业等级证书;有43%的官兵会维修4种以上特装或其他装备。3年多来,支队装备部举办各类装备培训班49期,培训骨干5100多人次,一大批“老把式”全部转型为“新驭手”。

        在林建利的努力下,该支队新装备自修率提高到45%以上,没有出现过一起误操作和装备事故险情;多名官兵在海军水面舰艇艇员维修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连续两年在海军军械业务比武中夺得团体第一;多功能损管训练模拟器等12项成果被上级推广,涌现出朱建超、王华顺、潭业涛等一大批“专家型”装备保障人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