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也是在隆冬时节,第一次到赤道以南的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采访时, 刚下飞机就觉得“呼”的一下,浑身上下马上就汗津津、潮乎乎的,有点像秋末初冬时节,一个北方人第一次去广州:北方已是败叶飘黄一片肃杀,南国却还像是盛夏,烈日当空蝉鸣悠长。
非洲,对于外人而言的神秘感,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非洲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对非洲劳动力的掠夺,是非洲至今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8、19世纪,由于西方针对非洲的奴隶贸易,致使非洲青壮劳动力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导致了非洲今天的“贫穷落后”。
人才流失严重带来的科技水平低下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目前非洲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仅占全世界总数的0.36%。然而,非洲平均每年有两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前往欧美发达国家,不少人“一去不返”。迄今已有60多万名非洲技术人员在发达国家效力,他们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就有4万多人。其中的一人,还和一位白人女子成婚,为美国生出了一个总统。每位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的非洲科技人才平均带走培养费约18.4万美元,这笔费用足以供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500个农民生活一年。与此同时,为了弥补人才的不足,非洲国家又不得不以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每年用于支付外国专家工资的开销高达40多亿美元,仅此一项就耗费非洲每年所获外来援助资金的三分之一。
刚果共和国(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在1904年成为法国赤道非洲的总督驻地,是法属中央刚果及法属赤道非洲首府。位于该市的、建于1971年的恩古瓦比大学(原称布拉柴维尔大学)是整个中非地区,包括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喀麦隆和乍得等国在内的这一地区最好的大学。据说,刚果(布)人都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然后“学而优则仕”,进入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而不是像周边国家如马里、塞内加尔,把孩子从小就推上商场做买卖。据当地人自己解释,刚果(布)人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其一,受原宗主国法国“重官轻商”思想的影响;其二,刚果(布)本身自然地理条件相对优越,树上掉下个果子就能吃,晚上不冷,躺地上就能睡,不用通过经商、艰苦劳作就能有温饱。一般而言,刚果学生学习刻苦,大都愿意通过当“官”实现个人价值、改善经济状况。所以刚果(布)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成人识字率达到80%。这个数字在整个非洲地区都是比较高的。给记者开车的一个司机,就在打零工养家糊口的同时,还在恩古瓦比大学攻读法律硕士学位,准备有朝一日给政府部门当律师,“端铁饭碗”。
非洲的自然条件,并不十分恶劣。以刚果河流域为例,这里热带植被多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长4640公里的刚果河,流域总面积达401万平方公里,按流量计算,是仅次于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二大河,拥有仅次于亚马逊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相对于中国内陆省份这里的自然条件简直是天堂了。
现在,在非洲当地见到的绝大多数工地,都是中国人的工地。在刚果(布)这个记得小时候被称作黑非洲“赤道战鼓”的国家,看到中国人在这儿修路、建水电站、盖房子,觉得他们真是在积德行善!法国人在这儿待了几个世纪,留下了制度、语言,但留下的建筑物只局限于邮政局、总统府的一部分等标志性建筑。据介绍,首都布拉柴维尔有个办公大楼,是建于几十年前的地标建筑,当年应该很风光。多年前刚果(布)内战的时候,这个地标建筑被枪弹打得千疮百孔。战后,刚果人请法国建筑公司修复。法国人说得拆了重建。看着这个基本结构尚好的地标建筑,刚果人舍不得拆。最后是中国公司大修大补,竟然让这个地标至今还继续矗立在市中心。还有,2012年3月,当地一座军火库发生爆炸事故,周围数公里内房屋尽毁,唯独中国援建的一片居民楼主体结构完好无损,并且挡住了爆炸的冲击波,为该居民楼后面的建筑提供了“保护层”。记者在现场看到,被炸毁的房屋很多至今还是一片瓦砾,而那片援建的居民楼已经开始有人入住。
刚果(布)人说,街上能看到的新建筑,都是中国人帮助建的。中国人不说留下什么影响吧,至少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
中国和非洲,一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另一边是世界上最贫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大陆。从政治盟友开始的中非关系,也会在此之外再加上经贸伙伴的友谊。(何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