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是现代传媒技术与文化主体交融的结晶,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形式。不少人认为,数字的透明性、网络的公共性和信息的流动性,造成了网络文化的“不易设防”状态,这是现代技术背景下网络文化管理中的难题。但是,网络社会虚拟,网络管理却不能虚拟;网络活动可以无中心,人和文化活动不能无目标;网络信息可以自由传播,人的心灵不能四处漂泊;网民可以“居无定所”,精神家园却必须坚守。
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机制化
在我国,网络文化的主流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导向应该是社会主义方向,价值取向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个前提下,网络安全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网络思想教育与网民文化交流结合。现代社会中,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强势宣传,单向灌输”效果的局限性,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让人们难以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另一方面,多维互动的网络时代,不少网民对千篇一律的灌输式教育感到“审美疲劳”。这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和信任,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传播真、善、美,在传播真、善、美的过程中,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二是网络舆论引导与网民道德教育结合。对网络文化管理,旗帜要鲜明,态度要坚决,引导要有力,用良好的道德标杆规范网络行为,用优秀的道德风尚引导网络风气,形成良性互动、理性表达、利国益人的良好风尚。三是网民的文化自觉和网站行为自觉相结合。一方面网络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所有网民都应守土有责,以实际行动营造网络和谐环境。另一方面,强化网站经营的社会责任,谋“利”要正“义”,见“利”不忘“义”。
网络文化管理规章制度化
网络文化管理规章制度化,主要解决重发展轻管理、先发展后管理、只发展不管理的问题,解决管理缺位、越位问题,办好特色网站、社科网站和法律网站,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完善管理措施,构筑网络文化安全“防火墙”。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负起责任,强化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管网,在全社会形成抵制网上低俗之风的自觉行动。探索和遵循网络社会发展传播规律,提高政府网站的权威性,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建立完整、适用的测试认证制度,通过加强内控,完善网络运行的风险评估、预案管理、预案演练、网络预警、紧急应变流程。加强网管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规范网络信息、网络批评、网络争论和网络表达方式。加强网站的规范管理工作,实行政府检查与网络自查结合,层层把关,逐级控制,运用技术手段,把不良文化、垃圾信息过滤掉,重点推介优秀网络文化,让高雅的得到弘扬,通俗的健康传播,低俗的无所容身。
网络文化关系协调机制化
建立网络文化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处理网络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障,形成自上而下的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加强网民与政府的对话,增进网民与党和政府之间、与网络管理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及时化解网民的不满情绪。网络文化问题,往往面大量广、形式多样,包含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这些,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对于网络文化事项,要辩证看待、客观分析,既不粉饰太平,也不夸大其辞;既不虚张声势,也不掩盖真相。
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否认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是无益于网络文化管理的。要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网络争论,以实事求是精神开展网络批评,以利国利民的责任意识对待网民言行,提倡网络环保意识,实施绿色网络工程,利用网络文化宣传党的理论、传达舆情民意、丰富精神生活。
网络文化问题排查总结机制化
网络文化问题排查总结机制化,就是通过经常性的日常关注,通过建立网络文化安全的表彰惩戒机制,强化有关部门的责任感,以绩效形式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的指标之中,形成常规化、常态化的网络文化管理措施。
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早发现,一旦发现苗头,及时上报,马上行动,尽早介入。二是多疏导,解决网络文化问题,要做耐心的深入细致的工作解决思想文化上的问题,不能靠压制和暴力,在网络管理工作中,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事感人,让当事各方口服心服。对网络文化,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畏而远之,也不能认为其“虚无缥缈”,无所作为。好的方面,要激之扬之;不好的方面,要淘之汰之;新的方面,要引之导之。三是多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最终以和谐化解紧张,以祥和代替焦虑,以理解传递真情。(本文是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