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揭晓,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卡特中心)的农经管理第三次摘得金牌。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浙大四校合并后以工科见长,农科专业因受制约被边缘化。浙江非农业大省,研究农业经济并不理想,“卡特”何以能“三连冠”?
经世济时的目标定位
“作为应用性学科,必须去研究、解决中国‘三农’领域的重大发展问题,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卡特中心”主任、教授黄祖辉说。
浙大副校长罗卫东将“卡特”的成功奥秘归结为“问题导向”,即根据“三农”领域出现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近年“卡特”重点研究的土地制度、城乡关系、农民工、公共品供给、生产组织、农业品牌等,都是“三农”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生产主体,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生产力无法进步的难题。黄祖辉考察研究了荷兰、美国等众多合作社,在国内率先倡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农业厅共同举办国际合作社研讨会,积极参与制订《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还在全国推动合作社的立法工作。如今,合作社在全国蓬勃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主体,“卡特”因此确立了全国农民合作社研究中心的地位,一大批著名的研究专家如徐旭初、郭红东等脱颖而出,在全国享有盛誉。
“学术平台的作用,取决于目标定位的高低。”罗卫东说,“如今学科沾‘财’就香,沾‘金’就喜,沾‘农’则往往灰头土脸。尤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要持之以恒研究‘三农’,不受影响,不受干扰,必须从社会责任中汲取动力。”
综合性大学的整合之道
浙大由四校合并而来,现有理工农医等十三个大类。四校合并是为了整合资源。合并之初在申报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时,杭州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文科院校,拥有文献学等一批影响卓著的学科专业,完全有可能上榜,但经再三推敲,最后确定在浙江农业大学农经管理基础上组建“卡特”平台。
黄祖辉说:“‘卡特’是一个整合平台,平台的核心是学科。学科是一个包含专业和博士、硕士、学士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机构在内的系统。平台和学科之间应该互促互动,没有平台依托,学科发展的空间就有局限,但如果没有学科的支撑,平台是空的。”
浙大专业众多,许多专业看上去与农无关,但实际上都涉农。如公共管理涉及乡村基层治理,环资专业涉及农村环保,城市规划包含着农村规划,这些研究力量平时分散在各学科,现因“卡特”而集聚,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可协调心理系;解决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协调食品系。“但农经学科是核心,是基础。没有了农经学科,就没有办法将大家号召在一起。”黄祖辉说。
这种交叉融合,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边缘学科。胡晓云的农业品牌研究就是一个典型。
胡晓云是浙大传媒学院广告学科领头人,在广告与品牌传播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学术与行业影响力。2006年,看到农业品牌研究严重滞后的现实,她毅然投身到这一研究领域。2009年,在“卡特”平台上组建了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高校迄今唯一的农业品牌研究机构。
“没有‘卡特’这一开放性的平台,就不可能有农业品牌研究的今天。”胡晓云感慨道。
东部与西部的握手
春节过后,“卡特”忙着起草与四川蒲江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以蒲江为基地,联合开展系列研究,探索西部“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
西部县域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要沿袭东部省份“工业立县”的传统思路?2010年,黄祖辉、顾益康等专家教授到蒲江调研时发现,该县依靠发展茶叶、猕猴桃等传统农业致富,既保护了生态,又富了农民,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蒲江“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路子对一窝蜂招商引资兴办工业的中西部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启示和借鉴。兴奋之余,“卡特”将蒲江经验上报,很快,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在蒲江召开了新农村建设研讨会,总结探讨“蒲江模式”,并将其推向全国。
但蒲江县域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品牌如何创建、产业主体如何培育、如何依托现有条件建设田园生态城市,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四化同步”?带着一系列问题,“卡特”准备和蒲江联手探索,进行长期合作。
在黄祖辉看来,“卡特”地处浙江,率先见证并研究总结了浙江“三农”领域的新实践、新探索,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有些可直接应用到西部,在东西部之间架起合作交流的桥梁。(本报记者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