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

    用中国人视角 向全世界讲述

    ——央视“探潮亚马孙”的幕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3日   04 版)
    本文图片均为央视提供

        钱塘潮、恒河潮、亚马孙潮是世界三大潮涌,其中亚马孙潮最壮观,最有野性美,也最神秘。每次涌潮时,人们在数公里之外都能听到惊雷般的巨响,仿佛是亚马孙这个世界河流之王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4月初,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巴西、法国、新加坡等多家制作公司,组成近百人的国际制作团队,兵分多路,深入到巴西阿玛帕州的阿拉瓜利河和帕拉州圣多明戈斯镇的野草河,海陆空全方位联合呈现,揭开这一世界奇观的神秘面纱。4月4日至12日,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等纷纷对潮涌进行直播,将社会各界对于亚马孙潮的关注推向了高潮。对于这样的世界自然奇观,此前从未有过电视直播的即时报道,而中国电视人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用中国人的视角,向世界讲述。

     

    这就是直播的魅力

     

        “潮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随着我们向阿拉瓜利河上游挺进。”直播中,引潮船上的央视记者朱兴建兴奋地向观众们讲述着。电视画面里卷着泥沙的浑黄潮水涌动,带来了遥远天地间的那种神奇与悲壮,令人惊叹不已。

     

        “这就是直播的魅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导、亚马孙潮节目后期负责人康锐感慨道。对于亚马孙潮水,只有澳大利亚、日本及巴西国内少数电视台拍摄过短片,没有相关的纪录片。央视从2011年连续三年直播钱塘潮,让国内观众对潮水有所了解,但对于亚马孙潮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神秘奇观,人们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电视台对这个壮观场景进行现场采制播放,对观众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异同寻常的观赏体验。

     

        此次直播活动的主持人张泉灵在日志里写道:4月3日,我们的摄制组连潮的影子也没看到,一切平静得如同田园牧歌,让人担心潮水不会来了。而4月6日,在信号测试过程中,潮不期而至。导播间里惊呼一片!今年的潮水会创造历史吗?

     

        不像纪录片利用大量素材进行剪辑而成,直播是一比一叙事,受人为干预最少,一切都是未知数。这契合了喜欢有悬念、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受众心理。就像看足球比赛一定要看直播,而不能看录像。一旦知道了结局,即使比赛再精彩,观看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数字对这一观点给出了有力的证明:截至4月10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探潮亚马孙》新媒体专题独立访问者数1510万人,页面访问次数1.6亿页次。石家庄观众“匿名”留言:“这个节目做得非常好,我母亲快七十岁了,现在每天晚上都不看电视剧等着看观潮。我们大部分人估计这一辈子都没法去这些地方,看到这种真正的美丽又具有魅力的自然奇观,还有当地奇特的人文图景,央视这种直播给我们这样的观众一个机会能切身感受这些难得一见的奇景,希望央视以后能办更多这样的节目。”

     

    关注亚马孙潮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有观众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关注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潮水?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朱兴建日志里的一段话做出了解答:最新的数据统计,亚马孙河的长度达到6990多公里,流域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淡水总量超过66000亿立方米,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大河。而其沿岸的热带雨林提供了全球20%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这样一个地方与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保护它。

     

        在亚马孙众多河道,涌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流不止。世界河流之王,世界最大的雨林,世界上最壮观的涌潮,就这样相互依存影响,共同塑造最大的雨林生态系统。古诗中形容钱塘江大潮有一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千百年来,观潮弄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而我们关注亚马孙潮,不只是文化基因使然,也是关注人与潮的关系,潮与环境的关系,更是关注我们自己。

     

        实际上,这种大型自然奇观直播,中央电视台已经做了很多次。从2011年的藏羚羊迁徙到钱塘江大潮,从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再到亚马孙大潮,项目总体由广告商提供经费赞助,央视的专业团队将镜头对准这些世界自然奇观,为全球观众奉献一场视觉盛宴。

     

        “自然奇观是世界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如何保护地球自然环境?这是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人们急需思考的问题。直面这样的课题,正是我们中央电视台作为国际大台应有的社会责任。”康锐指出。

     

    国际媒体应有的国际视野

     

        3月25日从北京出发,在迪拜、圣保罗转机,央视的直播团队经过60多个小时的旅途颠簸,才抵达阿马帕州首府马卡帕。之后,再坐船深入到亚马孙河腹地——阿拉瓜利河流域。然而,他们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阿拉瓜利河两岸地广人稀,只有几个家庭农场,没有通讯设备,自己发电,没有自来水。对制作电视来说,这相当于无人区。直播前方加上后勤保障的船员130多人,全部吃住在船上,睡吊床,吃拌着木薯粉的夹生米饭。饮用水每人每天限量供给,黄泥汤一样的河水夹杂着各种令人闻风丧胆的寄生动物而无法使用,大家在40多摄氏度高温天气下十几天不能洗澡,再加上雨林里各种蛇虫叮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已属不易,何况还要工作!

     

        由于相关研究几乎为空白,面对复杂的直播,前方团队一边探索、一边做事,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每天睡四五个小时。短途通讯靠吼,长途通讯靠扭——因为通讯要靠海事卫星电话和铱星电话,为保障铱星电话的天线朝向准确,有时候需要转来转去、保持高难度动作才能够使通话不中断。

     

        雨季也给工作带来了难题,上一分钟阳光毒辣,下一分钟暴雨倾盆,人受得了,电视设备却不行,保护设备变成了一天要重复数次的紧急任务。

     

        直播机房外由西班牙语、法语、中文、英语、葡语和菲律宾本土语言写成的垃圾箱标识,充分体现了国际团队的复杂性。“沟通和磨合是难题,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所有人都能听能说的。”康锐介绍道。然而,康锐觉得这还不是他们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年巴西遭遇罕见的大洪水,导致水位高涨,去年先遣队看点确定的河流沿岸农场直播点全部被淹没。他们只能向上游后退,新地点距河口遥远,在直播信号的传输以及拍摄机位的设置上,都带来不良影响。前方团队必须面对诸多变化,及时调整节目和技术方案。

     

        然而,如此难啃的一块骨头,就在中国电视人的坚持下啃了下来,直播过程精彩不断,令人惊喜。

     

        “中央电视台做这件事情,能够扩大中国电视业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我们的报道力和技术整合力。”康锐让我们看到了这次直播背后蕴含的对整个中国电视业的重大价值。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BBC、NHK等当时的世界电视业强者,都曾投入大量资金拍摄甚至直播中国三峡、黄河、丝绸之路、长城,以及埃及金字塔、南极极光项目。

     

        “作为国家媒体,我们的关注点必须是多样的,针对不同收视群体,制作不同的节目。实际上,中央电视台能够做这些高端节目,也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电视业制作团队不断成熟的体现。”这一点也得到了外国同行的认可,人类第一次对亚马孙涌潮直播的壮举,吸引了巴西收视率最高的环球电视台以及台湾TVBS的报道小组,他们也都是第一次来到那里。环球电视台还专门派了一个四人团队,拍摄直播大潮的中国电视人,制作十分钟纪录片。

     

        (本报北京4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